【摘要】多媒体技术介入课程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使声、光、动画为一体,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为动,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平台和环境。但由 于很多 老师存在理念上的误解和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化和追求形象化,使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当,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主动性;要体现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为辅;要恰当选择,灵活运用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要突出“四性”(主体性、创造性、适时性、适度性),使其更好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内容,应用于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课程教学 媒体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信息技术正影响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多媒体技术介入课程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使声、光、动画为一体,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为动,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平台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笔者在教学中也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魅力,但反思我们的教育也存在一些误区。
1、教师观念误区
很多教师在对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时,认为这只是参加公开课和示范课用,只是让课堂气氛活跃、花哨,平时教学任务忙,根本无法去实现,这对教学效果并没多大帮助,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
但我们应该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恰当运用,解决以往教学中用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对某些知识的过程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要让教师们自觉、自愿、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认为这不是做秀 ,而是要实实在在将多媒体技术变成教师教学辅导工具,找准多媒体教学的最佳作用点,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我们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或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化
在教学评价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和竞赛课,往往在评价标准中对于教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占有相当权重。评价者认为一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越多,学生学习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气氛活跃了,像是一团和气,效果就好, 那么 老师的教学成绩就好,这无疑让我们老师就刻意追求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用得着用不着,反正都用。特别是很多老师把一大堆文字搬到了屏幕上,用鼠标代替了粉笔,这种毫无意义的“滥整合”,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化,使教学缺乏灵活性、可变性,同 时 老师制作的媒体资源也只注重了画面漂亮、有动感,忽略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体现,学生只是被动观看,缺少亲自实践参与的机会,学生也很难从中领悟到什么。教师应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应考虑到时间、内容、方法上按需所用,要突出重点,体现难点,不要节外生枝,要抓住呈现时机和方式,不要让多媒体技术奴役教学,要考虑到与传统教学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发展新知,应用新知。
3、过分追求形象化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突出,很多老师在设计中,总是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微观事物宏观化,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诚然,恰当的媒体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多过滥,华而不实,使用过渡,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不能只强调直观性,而忽视思维训练,过多重视课件展示,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知识传授的载体,一种手段,其应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内容,应用于教育。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没有一种技术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灵药,使用得当,师生教学都受益;使用不当,事倍功半。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是教学的宗旨。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动态化教学情境,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是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兴趣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探索新知环境时,要能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产生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冲动,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我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中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时,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组两人从两地直对行走的情景动画,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相对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的轨迹,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两人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样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展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相遇”,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的欲望。后面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理解应用,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体现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为辅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课堂教学飞跃,但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让多媒体为教学过程提供服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圆分成8等份扇形,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部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再按要求分成16等份拼图,32等份拼图……然后想:圆面分得越细,拼得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形状?然后再将切分出的长方形与原圆半径、长与原圆的周长用闪烁,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大小(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得出圆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也就是长×宽=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半径×半径,这样屏幕多次将圆转换为长方形,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是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样,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3、要恰当选择,灵活运用课件
目前,中小学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以前教师为制作课件烦恼而削弱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从远程网上下载到课程资源直接运用于教学中。但我们应考虑到面对学生不同,不同的教师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特点和特长,不能忽视了自己的教学灵性。在教学中,我发现 许多 老师就是直接下载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或是几个老师共用一个,这种直接生搬硬套,使课堂教学偏离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无疑有跟着别人跑之嫌。而作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体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要充分考虑学科性质,把握运用时机,不能千课一式。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有个老师就是把下载的资源直接运用于教学中,里面许多实景学生并不熟悉,学生理解就有困难,这就没有发挥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功效。如果教师课前能结合自己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自己的见解融于课件中,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这样,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随之培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享有“拿来主义”,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恰当选择媒体资源,因地制宜,充分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要突出“四性”
①主体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的教学环境,但运用时必须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全部采用媒体技术,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②创造性
要求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对现有教学条件不断创新,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③适时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④适度性
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把握好“度”,不能把课堂教学变成演示课,使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得不到突破,占用了巩固练习的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失去应有价值。
总之,多媒体技术充分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带来了课程改革的巨大飞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正确认识和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蒋进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度 教育技术导刊 2005.11
[2]王文霞 杨改学 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 教育技术导刊 2006 .10
[3]谭建华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合 教育技术导刊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