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浅谈“读数学”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的妙用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为什么有时会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口诀背了那么多天还是只会背几句;拿到题目就做,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所以很多低年级老师都很头疼,到底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他们只有这点水平呢,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当。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那么数学到底应该如何“读”呢?难道仅仅就是单纯地“读”、机械地“读”吗?我认为其实不然,这里的“读”包含“阅读”的意思,但是和语文中的“阅读”又不完全相同,它带有更多的数学特色,也具有更多“读”的技巧……

一、以“义”用读  

[案例]  

一年级下册的练习册上有类似这样的一题:“小红有16枚邮票,小刚再增加3枚就和小红同样多,小刚现在有多少枚?”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练习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增加”用加法,“减少”用减法。所以当他们拿到这一题时,想当然地列出了算式“16+3=19”。

在一个班教学时,我问了孩子们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然后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最后汇报讲解。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只有十几个孩子理解,后来我又就这道题讲了两遍,理解的孩子开始多了。可是当我换了类似的题“小红有16枚邮票,小刚再减少3枚就和小红同样多,小刚现在有多少枚?”部分孩子又无从下手了。于是在另一个班,我开始就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然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刚和小红谁多谁少呢?”学生都能很快地说出小刚少。体会到这一点后,学生也能很快地知道要求少的那个人的当然是用减法了。后来换了类似的题,大部分孩子都能独立解决,不仅效果比第一个班好多了,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的思考]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是否意识到“读”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读”,“读”也确实帮助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读”这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女人采用同样的方式表现后都会变得漂亮的。同样数学中的“读”也是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运用“读”后都能达到正面效果的,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第17页的习题中,教科书通过一些图告诉了我们具体的价钱,然后下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些教师会让学生一起看着图把各种物体的价钱读一下,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孩子们看到这样漂亮的图后,自然产生了兴趣,想看看物体的价钱。老师硬让他们读,他们反而提不起兴趣,即使读,也是敷衍了事。一来没有用处,二来也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这里最好的处理就是让学生自己看。

所以,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以“义”用读。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地利用“读”,只有“读”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具有意义,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才利用,而不应该凡是觉得可以读的地方都去读,也不能教师随心所欲地让学生读,这样就丧失了“读”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道,变得有点不伦不类。

二、以“趣”引读

[案例]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时候。通过不断地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应该说大部分孩子还是对这两个单位具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个单位之间的不同,很好地应用。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提不起劲,总是一种形式过于单调,孩子们也觉得很无趣,开始比划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还有几个孩子就在那把手瞎伸,或者干脆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得分清这两个概念。

于是我想到了“读”想到了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我不是象往常一样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比如“米――――――――”,“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比如“厘米――”。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在应用时,由于读题的过程中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用声音的长短区分了,孩子们看到“米”和“厘米”就能很好地区分了。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我的思考]   

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比较高的学科,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语文相比,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虽然老师采用了一些活动或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毕竟没有语文课文那样让学生觉得感兴趣。同样,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读数学”,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毕竟在数学课堂中读书,还是比较有趣的。可是如果永远是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会变得不耐烦,开始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书,于是“读”便具有了负面效应。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趣”就是“趣味性”,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点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掌握数学知识。

具体在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我让学生读时,经常要求“你们能用最好听的声音读一遍吗?”于是学生很有兴趣,自愿起劲地朗读起来,因为他们自己产生了“比一比”的需求,希望把最好听的声音展示给老师;记忆口诀时,在要求他们能背诵的基础上,允许他们采用多种“装饰”手段朗读,比如可以唱歌读、抑扬顿挫地读、用手打拍子读……;在读应用题时,我找在读的过程中最能发现题中隐藏的“秘密”的同学,给予“最佳侦察员”的称号……当老师给“读”带上乐趣后,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他们不再认为“读”是枯燥的,相反,他们愿意“读”,也不由自主地从“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读”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以“议”促读

[案例]  

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又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

“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我的思考]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对数学中“读”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当老师希望学生能从“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或发现规律时,往往“读读议议”的方式要比“读完汇报”的方式效果好。如果采用“读完汇报”的方式,虽然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但对于有些思维不是特别敏捷的孩子,即使读了很多次,他们还是不能独立理解,有时需要老师反复点拨或者听了汇报时别的学生的答案才能明白。课堂里这样的孩子很多,可老师只有一个,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点拨到;汇报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也不可能那么几个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汇报后,那些孩子就能明白。

相反,“读读议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往往能把一个学生的理解变成所有小组成员的理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同龄人的语言。”其实在讨论的过程中,先理解的学生就好比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把自己“读”后的成果让所有成员分享,那些思维不敏捷的孩子在这些小老师的不断点拨下,也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学到其他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一开始“读”的内在作用。

另外,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课堂中,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并且采用各种手段促进这种“读”,使得“读”形式多样而不单调。一阶段下来,学生了解甚至创造了许多“读数学”的方式,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问题的速度加快了;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描述中所渗透的感情……“读数学”以后,我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生动,听着学生那琅琅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读”就能对这些要求的达到起到促进作用。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