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南桥中心小学      陈宣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学习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材料包括课内外两个方面。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教材。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组织得系统、严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而且使所教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弛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表现为集中注意力。对小学生来说,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的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形的教具要比无形的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往往能使心情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二 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氛围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景。开放型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新思想,即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1、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先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体现更新,再灵活施教。因此我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新组织教材,大胆尝试跳出教材,达到教学内容开放,使学生摆脱了教科书的束缚,学习起来更轻松。例如,在教学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 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解题规律,同时又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识的成功感。  
2 、设置问题多元化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学的首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设计一个好问题。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3]”,求知欲就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多元化,尽可能使学生投入到多向思维,直到问题解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  
(1)、 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较为常见。如某工厂今年八月份生产机器360台         ,七、八月份共生产机器多少台?要求补充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此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  
(2)、 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的问题中,得出不同的答案。如由已知“鸡15只、兔10只”可以提出不同的多个问题,分别列式求出鸡、兔之间的和、差、倍、比关系。  
(3)、 条件、问题都不唯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条件,根据所选的条件补充合适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解答。例如: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学生可补充如下等问题: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