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新一代接班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拓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构建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创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疑和独到的见解后,往往会产生“我的想法正确吗?我的想法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心理,结果欲言又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激励学生,巧妙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鼓励。表扬创新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让他们每个人在发现问题时都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以促使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发展,然起学生创新的火焰。
二、重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年、月、日”一课时,老师通过一幅挂图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今年8岁,过了8次生日,小明的妈妈今年32岁,但同样只过了8次深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小明的妈妈又是几月几日生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使他们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自行探索。
三、善于设问、引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出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提出富有创意的观点,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公式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其它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尽可能拼成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条理性,使学习活动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维更灵活、开阔。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自行探索,发现新的创新意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发展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程教学的过程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让学生获得亲手操作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精神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创新的基础,大胆生疑才能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一点学生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如学生学过数的大小比较后,问教师:“两个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为什么要从高位比起,不从低位比起呢?”学过倒数后问:“为什么0没有倒数”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要加于表扬,然后加于引导,或让学生自己回去查资料,或请教别人。总之,一定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和积极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创造力的萌芽,十分可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多想办法,多创条件努力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和大众心理,大胆质疑,一定能造就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