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学困生小档案。
每个学困生成绩不好的原因都是不大相同的,我们有必要弄清每个学困生的学困的原因,然后给他们建立一个档案,写清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用爱心和理解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源泉。学生学习成绩差,除了及个别学生先天智力低下外,还有许多学生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是因为他们学习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而学习潜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意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曾教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次考试总是不及格,到我教他的时候已经是他五年级了,那时他的数学成绩已经掉到十几分了,家长也对其失去了信心,他甚至都不打算上学了,所以他的作业就是凑数的乱写一气。面对这种情况,我去找了他的家长和以前的一些数学老师,经过了解,得知他以前并不是特别差,勉强可以及格,可是他的父母一心想要他考上90分,当他达不到时,就是一顿打骂,同学们也认为他是笨蛋,老师也很少夸奖他,久而久之,他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所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了,父母的打骂也使他麻木了,他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情况了解后,我找他谈了话,先稳定了他想要退学的情绪,我告诉他,在我心里,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而且你父母也认为你是个机灵的孩子,他们认为你考不好,是觉得你太懒了,打你骂你笨就是想刺激你,现在他们也很后悔以前的行为,老师也希望你可以从头开始,这个个子比我高的男孩沉默了,看的出他的内心也在挣扎,我当时并没有要求他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为他制造机会,比如上课出的简单问题,我会叫他回答,答对了,立刻给以表扬,在作业中也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测试的时候,只要有进步,就在全班表扬他,并常常以他为例,鼓励班里的其他差下生,然后在课后抽出时间给他补习,渐渐的,他开始主动来找我问题了,作业错了,也能主动订正了,慢慢的,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也变的开朗了,和同学们相处也融洽了,家长也发现他在家里的变化特别大,在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已经达到了70多分,他的父母见到我特别感激,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升入了七年级,每次见到我都热情的和我打招呼,使我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我觉得我付出也有了收获,这对我也是一种促进。由此,我深有体会,一个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并让学生尊重你,一定要让学生佩服你,接受你,选择你。
三、联系生活,使数学学习富有趣味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证,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应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一道“猴子分桃”的应用题远比“制造拖拉机”更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我让学生就利用班内现成的黑板的面来观察,学生通过自己测量,讨论,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然后找出了最简便的一种,把算式转变成了公式,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个公式他们记得特别牢。还有,在六年级的“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把书后面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先做出来,然后每小组准备好沙子,上课时,让他们自己利用手中的这些东西找找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关系,很快学生就发现,用圆锥装满沙子,需要三次才能把圆柱装满,从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自己动手,加深了印象,再也没有学生出现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的事情了。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给学生一张居室平面图,让学生帮助住户计算每个房间的面积,在教应用题时,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做小当家。这样一来,学习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实用性。对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一种吸引力。教师不用强迫他们,好奇心已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
四、制造机会,让学困生也得到成功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儿童都有的共同愿望,反复成功的体验既为儿童采取主动发展提供强烈的动机,又是促进儿童的心理得到平稳、健康发展的保证。“优等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而“学困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数学,是他们进行着“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因此我们应时时关爱着学困生,不让他们沉默,让他们有充分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将一些基础的、较容易的问题交给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他们每一次正确的回答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进行表扬;当他们回答错误时,我绝不挖苦、讽刺,而是逐步引导,鼓励,使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这样逐渐培养了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同时我充分利用优生,用他们的自信去感染学困生,带动他们一起学习,让优生成为我转化学困生的好帮手。在教学计算方面课程时,我经常有意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上台板演,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去体验成功。
五、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应是阶梯形的。各阶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并不是一次性划分成好、中、差,而是根据当堂的反馈情况,弹性划分。在新内容结束后,进行练习时,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简单的,所以很快他们就完成了,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做后面稍微难一点的题,在这些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就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刚才未懂的学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作业。后面稍难的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后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学生对这种弹性作业布置很感兴趣,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课后作业分层布置,难以适中。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布置作业时可选择适量基础题,这些让学困生完成,其他学生可布置一些稍难的作业,“优等生”可额外布置一些星号题。但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总之,在进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充分的信心,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采取适当可行的转化方法,使他们满怀热情投入学习,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学不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智力活动,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技艺再熟练甚至高超,如果不能同时播撒人文精神,那么教学仍是低效的。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动之以情,把师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教师应当具有的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心灵美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