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成
学习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误区--“二指技能”现象。认识这一现象,并注意防治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
什么叫“二指技能”?
“二指技能”是一种实用技能。例如,某人在自学电脑打字时,只用两个指头打。这是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真正要掌握打字技术,而是工作需要。结果是,他确实可以打字,但却只能用两指。显然地,作为一个打字员只会用两指打字是不够的,必须会多指并用。虽然这种训练并不需要太多时间,但他却不想这么做,因为两指打字已经足以应付眼前的工作了。殊不知,从长远看,它对今后发展更全面的技能,将成为难以克服的障碍,“二指”的定势越强,障碍也就越大。
因此准确地讲,学习心理学所说的“二指技能”,就其表现形式看,是一种凝固了的、残缺的实用技能。学习者的消极、不健全的学习心态,是诱发这种现象的温床。
数学教学存在这种“二指技能”现象吗?
为了探究这一点,笔者作了一个小小的试验:即从小学数学教材里选编了四 道分数四则运算的式题作为测试卷,其中后两题是可以用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的。8位初中一年级的中等生等分成两组参加测试。A组(即A卷)只要求“计算下列各题”;B组(即B卷)则提示“能简便的可用简便方法计算”。
测试的结果是--
(1)8位学生的答案全都正确;
(2)B组的四人对后两题都能采用简便的方法计算;(3)A组的只有甲、乙两位学生能对后两题采用简便方法计算;丙、丁两位学生则按运算顺序的法则计算。
A、B两卷的内容、数量相同。
教师只在B卷上加了一句不大起眼的提示。正是这一提示语,使B卷成为一 份经过包装过的信息材料,为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的启动捉示了一条特定的通道,他们就凭借这一通道对题目的信息群作定向加工,是一份呈正常状态的感知材料,在解答中要靠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思维技能来操作。其中甲、乙两人不经提示还能从一般的感知材料中发现特殊,并选挥合理的解答方法,无疑是智商较高、技能较全面者。而丙、丁两人答案虽然正确,但有明显的缺陷--这就是“二指技能”在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态。
尽管学习心理学对“二指技能”现象只作描述性介绍,而且侧重于对学生主体的不健全心态的剖析及其不完全技能的评价,并未对这一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我们有必要将视线从“自学”扩展利“科学”这一领域,进行双向探究。
“二指技能”虽然有根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一种实用技能。在学习的某一阶段,确实还派得上用场,对其滞后的负效应,学生很难“自我”发现,希望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是不是能的。对“二指技能”的防治,无疑的应由教师来承担。为此,笔者建议:
(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
学生出现“二指技能”现象,是一种综合病症,它有多方面的成因。其中不乏来自教师方面的。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角度看,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的教学观。目前,多数学校是采用小循环跟班的任课制,就像接力跑一样,一人管一棒跑一程。除了最后一棒外,难以在中途就胜负(教学质量)作出判断。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教师“只管这一棒”的意志很强。
就难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例如对某些由前位知识推导的求积公式的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有的教师不作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演示操作,就把结论交给(而不是教给)学生,因为这已够应付眼前的那些模式化的命题。又由于平时的作业训练或阶段测试,多属于“规范”的简单重复训练,这样,一方面学生智能上的差异被人为地掩饰了;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取向又被局限在计算公式(或简单逻辑)所需的现成的已知条件上。因此,一旦出现全景性材料或是隐形条件,学生就被难倒了。所以在防治“二指技能”的过程中,端正教学观,纠正短视症,前瞻一步是十分重要的。
(二)要对学生进行疏导。
“二指技能”现象发生在学习的进程中,从学生主体这个角度观察,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满足于阶段性的成果(主观惰性);二是对知识体系与技能层次缺乏了解(客观因素)。但不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有赖于教师适时、有效的疏导。针对学生的那种不健全的学习心态,教师要经常用通俗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再勤练的“二指技能”者永远成不了合格的(且不说出色)的打字员,目光短浅必然导致知识肤浅和技能残缺。针对后者,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实际,揭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学生懂得任何章节的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都仅仅是数学知识长链中的一环,因此,它不是孤立而是有联系和整体性的,不是静止而是动态和发展着的。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里的例题组、习题群以及教师编拟的测试题仅仅是供他们学习、训练的感知材料。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其结构是松散的、无序的,属于原始型、全景性的,可直接用来解题的“已知条件”不仅有限而且分散,感知的时空大,加工的难度也大。因此课堂教学从教材出发,最终又必须摆脱教材的模式--只有让学生的认识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帮助他们不为“二 指技能”所陶醉,走出实用主义和片面性的误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组织好各类练习与测试。
滑雪运动员有一种“驼峰效应”之说,即为了能轻松、愉快地顺着山坡往下滑行,运动员首先要登上山顶。课堂教学中的各类练习与测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登高,并学会在起伏运行中调控自己。我们常说,习题、试题应保持“跳一跳把果实摘下来”的坡度,大概也是受此效应的启发。但如果从防治“二指技能”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该赋于各类练习、测试以新的内容与要求,那就是将类似笔者在本文开头所设计的那种属于跟踪调查的题目,渗透在命题中,不仅查看学生做得对不对,还察看学生做得好不好,再通过评析,师生共同来润滑那些可能被凝固的不完全的残缺的技能。
这种强化多元感知和优化操作的训练,对防治“二指技能”是很有裨益的。而且沿着这个思路展开,还可以推断,这样的做法对前几年公众议论一时的“高分低能”的弊病,同样有积极的防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