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道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培养,往往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进行。为了完成好这些任务,我们在例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两点:
1.以例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例题的思路和解法。
2.由例及类。能解与例题同类或相关的题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例题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
一、温故引新,实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后面的例题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将有关的旧知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册“约分”的例题引入,就可以设计以下的一组训练题。1.什么叫互质数?举例说明。2.说出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哪些公约数,最大的公约数是几6/10、8/12、12/18、30/60。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15/20=3/( )=3/( ),2/3=( )/24,16/32=( )/16=( )/4=4/( )=1/( )。第1题是复习互质的概念,因为约分的目的就是要把可约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分数)。第2、3题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为掌握约分的根据和方法铺路搭桥。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旧知进行迁移类推,比较轻松地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影响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有三个,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
以上训练正是借助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变未知为可知,实现知识的迁移。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运用迁移规律时,要注意起固定作用的旧知和新知的可辨别性,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干扰,要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以免学生因新、旧知识的相近或相似而产生混淆。还要通过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来增强同化、扩展新的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
二、指导分析,掌握解题的思路
在例题教学后,有时会听到学生说“听是听懂了,就是不会做”,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思考的过程,不重视教学生怎样思考。要改变上述情况,教师必须要从“解题者”和“主讲者”转变成“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教学稍复杂的整数应用题(通用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第38页例1),“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学生思考的难点主要是不易找到两个中间问题。在指导学生分析时除了要理清思维的程序,按照解题步骤解答外,还要着重抓以下两点:1.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深入理解题意。利用线段图形象直观的特点,启发学生看出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2.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①从问题看:根据“剩下的要3天做完”和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可以看出,先要求出“剩下多少套”这个中间问题。②从条件看,根据“平均每天做75套”和“已经做了5天”可求出中间问题“已做的套数”,再用“计划做的660套”减去“已做的套数”,便可求出“剩下的套数”。于是沟通了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得出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要求还要做多少套,先要求出已经做了多少套。”例题中的这一结语,其实是分析综合的结果,只有以例导思,让学生参与寻求解题途径的过程,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回顾深化,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总结出的“怎样解题”四个步骤中的第四步是回顾。他要求在检验后还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这一结果吗?
②你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问题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例题教学中常采用的变式深化。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按比例分配例1:“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00平方米地里,播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了多少平方米?”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对例题解答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了两种解法:①归一法,240000÷(3+2)×2;②用方程解,设每份为x平方米,粮食作物3x工平方米,经济作物为2x工平方米,3x+2x-24000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接着为了把例题的解法进行推广,又将题目中的“播种面积的比是3:2”这个条件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播种面积的关系改变成如下五种形式,①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②粮食作物比经济作物多1/2,③粮食作物是经济作物的3/2倍,④经济作物是粮食作物的2/3,⑤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少1/3。经过这种形变质不变的训练,不仅能深化对原例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产生由例及类、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每教一个例题都要变条件、变问题,一定要因人因题灵活处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相机渗透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十 二册正比例例1、例2,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渗透函数思想。渗透时可采取如下的方法:1.充分利用例题中的表,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相对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弄清什么叫“相关联”的量。8.组织学生讨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每个表里的两种量不论怎样变化,两种量中上下相对应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再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正比例关系式:y/x=k(一定),渗透函数思想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的相依关系。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实际上是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新视角和新举措。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增强渗透的意识,又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五、突出重点,处理要详略得当
数学教材的例题,大多数以题组形式出现,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如果我们能弄清例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例题的编排意图,就可以做到详略得当、取舍合理。
如通用教材六年制第八册小数的性质,一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1、例2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例3、例4是通过应用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例1、例2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概括后,老师必须补充针对性的辨析练习,使学生弄清小数性质的内涵。“添上”或者“去掉”“0”,该小数的大小不变,“添上”或“去掉”必须受部位的限制,明确为什么要用“未尾”这个词表述。例3、例4的教学则可采取学生自学,配做一些练习,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这样处理不仅能加深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于什么例题该详、什么例题该略,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