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用心良苦却成空,匠心独具“生”不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断分析

用心良苦却成空,匠心独具“生”不识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断分析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  林晓玲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黄健华

 

一、教学片断

 

师(板书6,指名一学困生回答):6能被2整除吗?

1:能。因为6÷23,所以6能被2整除。

师(板书425,指名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425能被2整除吗?

2:不能。因为425÷2212.5,所以425不能被2整除。

师(微笑地看着全班学生)那么1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回答。

全班学生动笔计算,但有许多学生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3(没有计算,有点不耐烦地):教师能不能不计算呀,其实……

师(微笑着打断学生的话):大家是不是觉得用计算的方法很烦啊。老师倒有个不用计算就能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你任意报出一个数,不管位数多长,老师立即就能说出它能否被2整除,大家有兴趣试试吗?

全班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手。

    师(有点急,提高了音量):大家想学习这种方法吗?

3(忍不住):老师,这种方法我知道。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老师,我还知道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5:老师,我知道偶数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数,奇数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单数。

6:老师,我知道“奇数”的“奇”念“公鸡”的“鸡”音,不念“奇怪”的“奇”音。

7:老师,我还知道个位上是05的数,能被5整除。

8:老师,我还知道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

在生3的“带动”下,学生们纷纷“积极主动”地发言。

师(有点不知所措、无奈地):你们知道的还真多啊,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呀?

3:老师,我是自己看书自学的。

7:老师,我爷爷也是数学老师,是他教我的。

……

 

二、问题的提出

 

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先是创设一个疑难情景,然后提出有解决疑难的简便方法,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其设计思路,不能说不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规律,亦可谓“完美”。照理说,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只可惜“天不从人愿”:正当教师想制造悬念、激发疑问,以展示“师者”之“高明”,进而引入教学时,想不到“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被学生揭了底,原有设计被完全搅乱了多不“爽”啊!更糟糕的是,学生“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全说了,连“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甚至“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说了出来这时就甭提教师有多尴尬了。

那么,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为什么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得不到学生的实际认同呢?理想与现实之间为什么相差这么远呢?

 

三、问题的思考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所谓教学起点,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已经具有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与态度等。教学起点又有“学习的逻辑起点”、“学习的现实起点”之分。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与态度等。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找准教学的起点。只可惜不少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师怎样教,却不怎么考虑学生怎样学;只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而忽视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致使学生分析常常流于形式。一般表现为:

其一,只关注学生学习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心理问题,而对具体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学习状态极少关注,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特殊性;

其二,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并以之作为设计与实施教学的依据,而把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和“生活实践”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丢在一边,视而不见;

其三,为理顺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教学,教师个人主观地扩大或缩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整体上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认知特征,难以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较为客观的把握等等。

从本案例来看,教师备课时考虑的是教材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并以此为据展开教学。而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学习中,早已积累了大量的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如生活中,很多学生早就有了单数(奇数)、双数(偶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常常会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数数,对能被25整除,乃至于对能同时被25整数的数的特征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与认识……

由学生课堂表现而观之,教师恰恰是忽视大多数学生具有上述“数学经验”与认识的事实,致使“悬念”不成为悬念,“疑难”不成为疑难,“可谓失策矣”。

由此看来,教师课前把握的只是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对学生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和“生活实践”等课程资源并没有予以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所把握的教学起点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其教学效果未如人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问题的对策

 

那么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找准教学起点呢?可从了解下面有关问题入手。

1.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学生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其中具有可利用性的有多少?

2.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或部分达到教学目标的有关要求?有多少人达到了?程度怎样?

3.哪些知识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会的?哪些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4.对于新知学习,各类学生可能有什么要求和问题,教师如何应对?

实际教学中,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解;也可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新知的认识,从中明确教学的起点,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文见《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数学版)》2005年第69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