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浅谈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教材内容加工

浅谈课程开发中的教材内容加工

 

张亚珊 

( 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361100) 

[摘要] 当前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关键,而教材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本文就长期以来,在“课程进度”、应试取向和中、高年级教材所呈现的大部分知识本身就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驱动下,谈谈如何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包括对教材的删减、增补、改编、重组以及种种设计等。

[关键词]教材内容加工  心理化   问题化  操作化  结构化  最优化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其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课程实施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它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材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长期以来,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的驱动下,再加上教材所呈现的大部分知识本身就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成了枯燥抽象的概念要记,单调机械的习题要演练,当然觉得学数学是苦差事、是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要关注课程开发。为此,在教材未改之前,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再“照本宣科”。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更应该且必须关注课程开发中的教材内容加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包括对教材的删减、增补、改编、重组以及种种设计等。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工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教学的“心理化”问题,早在赫尔巴特和杜威那里就已经受到关注,不过他们更多是从学生的“兴趣”这个角度来提出问题。而新课程实施更强调: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桥梁。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材是两道排竖式的除法算式及循环小数的概念)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问:“谁能接着往下说?”大部分学生说会并说得很整齐,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故事只是四句话在不断从复的这一规律。接着再问:“谁还能再举出生活中这种不断从复出现的现象?”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有的说:“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一直不断的从复出现,也说不完。”有的说:“春、夏、秋、冬,春、夏…… ;每天都有24小时,每年都是从一月到12月,再从一月到12月。”还有的说:“母蛇生小蛇,小蛇又生小小蛇……。”不过,很多学生不同意,其中有一学生说了:如果蛇不幸被人抓了,还做了个杀的手势,弄得全班学生都笑了,真是有趣。我适时的做了引导后说:“是呀!没办法像上面的例子既能依次不断的从复出现,又说不完。其实在我们数学知识中,也存在这种能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交的新朋友――循环小数。”这样从故事内容特点和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分散了新课的难点,突出了重点,符合了小学生理解概念的思维,为学生后继学习做好铺垫。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活跃思维,激活学生的探知欲并改善了数学课堂的紧张气氛。总之,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就是要使内容更贴切学生的心理态度,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

二、加工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了数学的生命。新《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需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将教材问题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出示这样的预习提纲:1、你是怎样理解三角形的面积?2、如何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计算,有几种方法?3、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4、当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就一定相同吗?当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不同,它们的面积就一定不相等吗?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学生通过动手剪、拼,举了比书本还多种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举例子的办法解决了预习提纲中的第四条。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展示、在交流,老师成了“配角”――是组织者,但学生扎实的学到了知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枢纽,这样将问题序列展开、把教材内容变成了问题的“链接”,再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活动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交流“求解”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三、加工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科学的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如出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1、让学生应用所学动笔把13、16、25、1、19、33等迷路的数送回家。(分别是质数和合数的家)2、抢答的游戏:师出一个数(28、125、17),让生判断是质数或是合数。示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面做这个游戏。3、利用学生的座号牌(有磁性的)组织比赛。(规则:全班分奇、偶数两支代表队,分别到黑板为自己的座号牌找家,找对的越多就是冠军。)比赛完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黑板所贴的座号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乐于参与,数学课堂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和独特的魅力。这样一组练习操作性强,让学生动静结合、全员参与的、高兴的把枯燥的、没有生活联系的数学概念学好、学扎实。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又如许多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摆、拼、割、补等操作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四、加工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简单的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我们教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要注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导入,先让学生计算后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怎

被除数

 

12.5

125

1250

 

除数

 

5

50

500

 

 

 

 

 

 

样算的?当学生发现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填得又对又快并填完右边后,师再问:左边的商应填多少?被乘数和除数又该怎样填?学生回答:“商应填2.5”。 被乘数和除数有的说该填1.25÷0.5;有的说可以填0.125÷0.05;还有的说……等等很多答案。(其实只要被乘数和除数缩小的倍数一样就行。)最后老师做肯定后,将上述的算式1.25÷0.5,  0.125÷0.05让学生与以前学的比较后引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既复习了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好新课作准备。又为学生明白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作铺垫并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在比较与理解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左右两边有多种填法,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激活了学生的探知欲,学生会从中受到启示:教材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要得法,就能将数学知识学得快、学得轻松。

五、加工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将上面四种教材内容的加工方式叠加起来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就是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它强调的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态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而最大限度地掌握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数学课程重要实施者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机械地再现数学教材,被动地适应数学教材,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心理规律,关注课程开发中的教材内容加工,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