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各年级是螺旋上升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到了高年级的学习,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以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灵活地掌握知识。
一、 融会贯通,敢于创新
二、 打破常规,创新思维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这样一来,不但扼杀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对学生以后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高年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可不按常规的步骤去解答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大胆尝试,选用不同的解答方法。如第十一册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一件工程甲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现在由其他人先做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甲完成,还需要多少小时?”按照刚学完的“工程问题”的解答规律,根据问题可以想出用剩下的工作总量÷甲的工作效率,即“(1-
我们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