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进入课堂以后,它的直观性、交互性、智能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收到很大的教学效益。本文拟就CAI在数学课堂上各环节的应用上谈谈认识和作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生的情景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教师运用CAI可以“投其所好”,激发学生欲望。 课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设计课件如下: (1)出示三个小熊。画外音:熊妈妈有三个孩子――熊大哥、熊二哥、能小妹。 (2)出示三块饼。 画外音:熊妈妈给他们每人一块饼,可是他们都认为自己少了,别人的多,怎么办? (3)展示②③的分割平移过程:示示虚线 ,剪刀剪开,剪下部分闪烁两次,配音平移。 (4)一样多。三只小熊格格笑。 这个课件设计,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景,激发了认知冲突,展示了平移过程,为后继学生埋下了伏笔,一举多得。 二、化解教学难点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无法用掌规手段突破,致使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理解和掌握。运用CAI则能整合和优化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2000年全市教学比武中洪湖教师所执教的《相遇问题》就是很好的一例。 课例2: (1)用公路上两汽车演示各种运动状态,并抽象出“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词。 (2)起始状态,甲 乙,画面上两人每走近一段就让闪烁后定格,表示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和速度和。 (3)继续逐段移动两人距离,使学生真切感受两人每分钟接近多少米直至相遇。(快镜式) (4)演示全过程。(快镜式) 这节课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AI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陶低了理解坡度,教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很快掌握了速度和×时间=路程-数量关系。 三、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往往无法用语言表达。若借助CAI就可以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 课例3:教师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能不能是方形的?椭圆形的?学生们能说哪不行,会颠簸不平。师问:为什么?学生一般说不出来,但肯定有学生隐若知道,正苦于无法表达。设计课件如下: (1)屏幕出示椭圆轮子的马车,马吃力地拉,马车一上一下。 (2)出示方形轮子的手推车,推不动,勉强翻了几周。 (3)出示圆形轮子的汽车,轻松行驶。 (4)将三种现形状的轮子抽象出来,隐去色彩,显示轮廓,找出中心点,并向四周发散画线, 沿直线滚动,闪烁地面到中心的线段。 经过屏幕演示,特别是(4)的演示,学生们都笑了。那是一种想法上“不谋而合”的笑。 四、验证操作结果 CAI课件的设计想象丰富,特别是其动画效果既能吸引学生,又能取得其它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我校胡翠红教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里一教学片断就是用课件验证操作结果,在操作结束后,教师说:是这样的吗?一起来看看。 课例4 (1)长方形上、下边闪烁,上边移到下边,配音:重合。左、右边闪烁,左边移到右边,配音:重合。――长方形对边相等 (2)闪烁两次四角,将四个角用沿虚线剪下,着不同颜色分别用直角量。――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例5: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转化,在这个过程各学生往往各显其能,有多种方法。课堂时间有限,无法一一回答。特设主直课件展示各种转经过程。
通过展示,转化过程直观,转化方法多样,开阔了学生思维,节省了时间,使整节课有条不紊,容量大,思路清晰,效果好。 五、辨析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中的口语没有数学语言那样严谨和无可挑剔。学生和老师都经常无意识地受生活口语的负迁移而影响使数学概念混淆。广东省刘景明老师设计的《圆的认识》的CAI课件就很好地对“圆”与“圆形”进行了辨析。 课例6:(1)蓝色屏幕闪烁两次。画外音:我们用这个屏幕表示一个平面。 (2)出示黄点,闪烁两次。画外音:这是平面上的一个点。 (3)屏幕上出现一条黑色半径、闪烁两次。画外音:这是一条以黄点为一个端点,红点为另一个端点的线段。 (4)屏幕缓缓显示,红色动点成圆,成圆后圆心半径隐去,红圆闪烁两次。画外音:这条封闭的平面曲线叫做圆。 (5)用绿色填充内空,整体闪烁两次。画外音: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圆菜,这和圆是不同的。 (6)绿色隐去,剩下红色圆…… 这个课件,直观、正确地体现了圆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处,使学生对圆的概念有了准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进一步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课件的编题、判断正误等练习,总结环节也有广泛的运用,能让教师在课堂内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我们乡村教师要尽快了解、体验、探究,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运用CAI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必然趋势。 |
CAI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