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年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3、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十以内的减法。
4、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 注重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3、 在计算教学中着重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4、 结合“用数学”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5、 切实加强课堂练习。
6、 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课时 | 备注 |
1 | 8.31―9.05 | 数一数 | 1 | |
比一比 | 2 | |||
2 | 9.06―9.12 | 1~5的认识 | 3 | |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1 | |||
3 | 9.13―9.19 |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4 | |
4 | 9.20―9.26 |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 2 | |
认识物体和图形 | 2 | |||
5 | 9.27―10.03 | 练习五 | 1 | 国庆放假 |
6 | 10.04―10.10 | 分类 | 2 | |
7 | 10.11―10.17 |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 4 | |
8 | 10.18―10.24 | 练习七(2) | 1 | |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 3 | |||
9 | 10.25―10.31 | 练习八 | 2 | |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 2 | |||
10 | 11.01―11.07 |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 2 | |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2 | |||
11 | 11.08―11.14 |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2 | 期中考试 |
整理和复习 | 2 | |||
12 | 11.15―11.21 |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 1 | |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 2 | |||
13 | 11.22―11.28 |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 2 | |
认识钟表 | 2 | |||
14 | 11.29―12.05 | 9加几 | 3 | |
15 | 12.06―12.12 | 8、7、6加几 | 4 | |
16 | 12.13―12.19 | 5、4、3、2加几 | 3 | |
17 | 12.20―12.26 | 整理和复习 | 1 | |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 1 | |||
18 | 12.27―01.02 | 总复习 | 2 | 元旦放假 |
19- | 01.03―01.09 | 总复习迎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