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朱德江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筱悦,又到了“名师访谈”的时候。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嘉兴市首批名师、南湖区教研室的朱德江老师。朱老师,你好。

  朱德江: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朱德江老师。朱德江老师担任过十多年一线教师和班主任,也担任过几年校长,现任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副主任,并且是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成员等。他热爱数学教学,潜心研究,锐意改革,成绩显著。他曾先后荣获区优秀共产党员,嘉兴市“双高课”一等奖,嘉兴市优秀教师,嘉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嘉兴市首批学科教学带头人,嘉兴市首批名师,浙江省数学录像课一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师等荣誉,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兴市首批跨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被确定为浙江省“2211”名师首批培养人选,并到上海教科院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朱德江老师在嘉兴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省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嘉兴电视台、嘉兴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他的教学特色和先进事迹曾多次作过报道。2005年11月他还被《小学青年教师》选为杂志封面人物,用较大的篇幅推出“朱德江专辑”进行介绍,在全国小学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持人:朱老师,你是一位数学名师,你能说说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吗?

  朱德江:从教18年来,我一直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探索,在努力“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正像你刚才提到的《小学青年教师》介绍的专辑中,我自己在文中写到的:我希望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我期望我的数学教学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旅程;我盼望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乐园;我渴望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带出一批批充满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主持人:“智慧”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你能谈谈对“智慧”的理解吗?

  朱德江:智慧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智慧同智力、能力、聪明、机智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是复杂和多元、综合而深邃的,是一个饱含着或然性和灵活性的概念,本质上是难以分析与量化的。 “智慧”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我国的文化中,智慧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西方,智慧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于“智慧之神”――赫尔墨斯。照《辞海》中的解释: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提到关于“智慧”的一般流行的解释,即:“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的产物。” 梅汝莉教授说:“中国文化有两条命脉:一条是仁义之道,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即智慧。”综合各种观点和研究,我们认为,智慧虽然奥妙,但并非不可捉摸。所谓智慧,是一个人具有智力发达、机智灵活、思维有创造性等素质,是一个人合理、有效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能力或才智,是融合个体知识经验和已有经历而形成的综合素养。知识与智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拥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拥有知识,更懂得如何运用旧知识,如何获取新知识。知识学习是智慧生成的载体,但智慧的生成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也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

  数学教学中的智慧是什么?总的来说,智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但细分到每一个学科中研究,也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特性。我在与一位已经在读大学的学生交流时,她对小学时的数学学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最笨的办法有时就是最好的办法”,那是小学时我和学生一起研究数学趣味题时教给她们的“穷举法”,九年过去了,她至今印象最深,我想拥有这样的数学方法或许就是有智慧的一种表现。在多年的研究与思考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就拥有了智慧;学生在学习中不盲从书本或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拥有了智慧;学习中善于主动探究,能大胆猜测、大胆想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就拥有了智慧;学习中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就拥有了智慧;能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拥有了智慧;能以富有个性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并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论断和解释,就拥有了智慧。总之,有智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表现出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有“数学头脑”,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善于变通,充满灵气。

  主持人: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是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呢?

  朱德江: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是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教学。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的“生态环境”,综合化的学习内容,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形成互动生成的课堂。我们要追寻一种“自然和谐、问题探索、互动生成、走向综合”的教学方式,用智慧去教学,用智慧去研究,用思维开发思维,用智慧启迪智慧,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充满智慧的旅程。我们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让数学方法在启迪中生成,问题解决策略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凝聚生成;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与交流中,教师与学生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探索的喜悦、共享思维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交流与思维共振中生成;数学教学要“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教师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总之,数学教学不能靠死记硬背,也不要靠大量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宽”这个公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方块等活动,理解为什么是“长×宽”,并知道怎样推导这个公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主持人:你现在是一名教研员,你怎样传播“智慧教学”的教学理念呢?

  朱德江:我在不断努力,期望使更多的孩子充满智慧。我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一次次活动与研讨,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我现在尽管不在一线教书,但我经常上“下水教研”课,直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将我对智慧教学的理解传递给听课的教师,至今,我已经在浙江省西博会“名师名校长论坛”等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30多节;我经常作讲座,努力做一名播种者,把智慧的种子撒向大地――省内及全国近十个省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近年来已作讲座100多场,听讲教师25000多人;我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力图编一些开启智慧的情境和引发数学思考的习题,为启迪更多孩子的智慧提供丰富的材料,参与编写的教材在全国已有1500多万学生使用。我经常写作,努力通过手中的笔使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已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3篇文章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为了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我还在不断地思考、研究、探索、努力……

  主持人:作为一位名教师,你能谈谈你的成长心得吗?

  朱德江:对于专业成长,我一直实践着一个公式:学习+实践+反思=成长。我认为一个人成长的首要的是不断地学习,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都非常重要,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可以说,我参加工作十八年来,一直处于学习状态中。其次,是不断地实践,将自己的学习与感悟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获得成长的保证;在实践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反思、不断写作,反思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这是专业成长的关键。

  主持人:你是小学教育专家,你能对家长谈谈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什么吗?

  朱德江:我经常去很多学校给家长作讲座,有时也在“教育茶座”接受家长的咨询。我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总用一种眼光看孩子,不要认为一方面不行就认为什么都不行,并经常去强调孩子弱的方面,这样会给孩子很大的打击。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各种基本智能,但人的优势智能是不同的,智能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人的不同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发展方向。第二个方面,家长要注意培养的自主、自理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让他们自己做;让孩子自己做而不会做的事,家长应袖手旁“教”,但不要代劳。我们家长要明确哪些事孩子自己能够做,并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劳动环境,比如让读小学的孩子定时给花浇水、拖地板等,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而且“手脑结合”,还能启迪孩子的思维。有些事,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大人包办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和锻炼的机会,这有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吃不起苦,受不了委屈和挫折。第三个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比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聊天,经常与孩子一起去书店、一起外出等;再如,父母自己要多学习,形成一定的家庭学习氛围,如经常看看电视新闻、看看报纸、看看书等,并在与孩子一起看某件新闻时,可以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还要注意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社区等一些集体活动、公益活动,有利于孩子融入集体,促进交往、合作、适应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主持人:听了朱老师的讲话,我想很多人会有启发。非常感谢朱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

  朱德江:谢谢主持人。听众朋友,再见!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