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贲友林:我的课堂我辩护

我的课堂我辩护

  ■贲友林

  以自己的立场解读课堂

  我们每天的教学实践都是生动、鲜活的,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遗憾。然而,我们仔细回味、思考过吗?常见这样的现象:一节公开课之后,我们常常倾听他人的评说,继而用他人的声音审视自己的课堂。而对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家常课,我们却很少把它作为思考的对象。

  就算是评说课堂,关注较多的也总是“如何教学”,而较少触及“为何而教”。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考更多地囿于技术层面。这就如一位学者所言:“教育技术乃至教育艺术的合法化与精致化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我们进一步叩问教育何以可能的睿智与决心。”

  为自己的课堂辩护,就是对自己的常态课堂进行审视和思考,以自己的立场全方位地解读自己的实践,与自己展开真实的对话,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与迷惘。

  以辩护的方式反思课堂

  以下是我教五年级(下册)“方程”单元复习第二课时的过程和自己的辩护记录。

  课始,安排基础练习。出示下列各句,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1)足球比排球多5个。

  (2)足球比篮球少10个。

  (3)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2倍。

  (4)买6本书共用去48元。

  (5)付出50元,找回2元。

  (6)李师傅4小时一共加工了120个零件。

  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数量关系式),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上述基础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水平。

  接着,完成第13页第4、5、6、7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过程经历哪些步骤?关键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再问:这几题,抓住题目的哪些关键之处,就能找出数量关系式?

  复习列方程。四题齐下,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再组织学生就思考方法逐题交流,具体感知每一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结合具体题目进行交流。

  第4题,抓住表格中的第一行文字思考,把“单价×数量=总价”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同一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第5、6题,分别抓住题目中关键句“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少2.1亿平方千米”、“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相当于我国人均土地面积的3倍”得到等量关系。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数量,明确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列方程。

  在教学时,需要考虑每道题的处理方式,充分预设题目的教学意图和着力点,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让每道题都“说话”。

  为何要为常态课辩护

  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课堂辩护?一是我们显性的言行背后总是以某种隐含的教育理念支撑着。我们需要挖掘并让它们“敞亮”起来。二是我们在课堂中轻车熟路,潜意识中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因而我们要为这种合理性寻找理由,因此需要为自己进行辩护。我们并非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在辩护的过程中,也坦诚地展露自己的不足、困惑甚至错误。

  辩护时,我们自觉地说明:我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我的想法是什么,支持我行动的理由是什么?这是“敞亮”自我的过程。将已经形成的事实打开来重新审视,个人化的教育观念经由辩护思考的过程而发生转变。

  辩护也是不断的思考,可以并非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而是就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散点式的、即时性的思考,是与现实或虚拟想象中的对方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并非一定要给予自己一个对与错的结果,而是要不断地搜寻与发现其局限性、可能性。辩护,因此成了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