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一]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1:足球。
生2:洋娃娃。
生3:电动小汽车。
生4:电动飞机。
……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
javascript:resizepic(this) align=left border=0>
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5:它是由一根火柴。
师:还有――
生6:一张圆片组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赏析:课伊始,趣已生。从学生异口同声的“想”字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是什么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显然,是玩具,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颇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步入新知学习之前,贲老师先以玩具为教学媒介和新知教学的突破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借助几秒钟玩具的玩法演示,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最后,通过探讨玩具的组成,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情境是高效的、有价值的,也是每位教师倾心追求的!]
[片断二]
师:如果想做这个小玩具,首先该做什么呢?
生1:剪个圆。
师:剪圆先得画圆,用什么画?
生2:用圆规画。
师:自己画画看。
(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圆)
师: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生3:注意中间不能动。
师:哪儿不能动?
生4:针尖。
生5(补充):这两只脚之间的宽度也不能变。
生6:只能拿着这个地方(演示),如果拿其他地方位置可能会移动,画得就不圆了!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圆的画法?
生7:我们的手应抓住圆规的把柄,然后把它旋转一周,圆就画成了。
师:想不想再画几个圆?
生:想!
师:用刚才的方法,在纸上再画两个圆。
(学生操作)
师:如果要画和我这个玩具一样大的圆,你们能不能画出来?
生:能。
师:你们准备怎么画?说说看。
生8:首先要知道圆的半径。
师(板书:半径):什么是半径?
生9(指示):一半的距离,量这里。
师:他的意思是量这么长的距离。大家估计一下,这个圆的半径有多长?
生10:3厘米。
师:厉害!是3厘米。那现在你们能画出来吗?
生:能。
师:先把这个圆画下来,然后再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做好的同学思考一下:做这个玩具,火柴棒要从哪儿穿过去?
生11:中心。
生12:圆心。
师(板书:圆心):对!这叫圆心。圆心在哪里?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圆心的?
生13:就是圆规针尖经过的那个点。
师(板书:O):请同学们找出圆心,用铅笔把圆心点出来,并且标注字母“O”。
(学生标出圆心)
师:谁再来说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呀?
生14: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师:你们能不能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试试看!
(学生画半径)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半径?
(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看看,半径是一条――
生15:直线。
生16:线段。
师:有人说是直线,有人说是线段,到底是什么呢?
生17:是线段。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而半径可以测量,是有限的。
师:它的一端在――
生18:圆心,还有一端在圆的边上。
师: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板书:r):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师:除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外,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19: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师:他又说了一个词。
生20:直径。
师:请你在圆中画一条直径。
(学生操作后,师生讨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师:你们看,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还会画半径和直径。下面搞个小比赛,比赛什么呢?画半径和直径。同桌中,左边同学画半径,右边同学画直径,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画得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好铅笔,开始。
(学生迅速在圆中画半径或直径)
师: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你画了多少条半径?
生20:我画了9条半径。
生21:我画了15条半径。
生22:我画了18条半径。
师:那直径呢?
生23:我画了15条直径。
生24:我画了17条直径。
……
师: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
生25:可以画无数条半径。
生26:可以画无数条直径。
师:对!我们可以画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只要时间许可,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比赛!
[赏析:新知的教学,贲老师仍然围绕玩具这一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在探讨玩具制作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学习圆的相关概念,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剪圆片,让学生多次尝试画圆,教会学生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经过师生交流,明确了半径、直径的意义;在确定火柴棒的位置时引出圆心的概念,赋予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圆心)以直观的外壳(火柴棒的位置),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一个小小的玩具,将圆的所有概念知识集于一身,如此妙招,让人不得不为贲老师独具匠心的精妙设计而称道。其间,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贲老师捕捉课堂教学契机的意识和把握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理念。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计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片断三]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玩具组装起来。火柴棒怎么穿过去呢?
生1:用圆规戳个洞。
师:可以。做好后,在桌子上转转看!
(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做小玩具)
师:看样子,这个玩具虽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而且转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看。如果要让玩具转得更漂亮的话,可以在上面画上图案。
教师出示5种玩具图案,让学生观察。(图略)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是什么图案?
生2:一个大圆里画了两个小圆。
师:如果这个大圆和我们的一样,小圆怎么画?
生2:用大圆的半径作直径画的。大圆的半径除以2就是小圆的半径,即3÷2=1.5(厘米)。
师:再看其他几幅图,你觉得哪几幅图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生3:图3的画法和图1差不多。
师:图3的画法和图1相似。那么,这两幅图案,同学们在哪儿看到过?
生4:像电视上的大风车。
师:第4幅图呢?
生5:像三片叶子。
……
师:再看看图5,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个样子的?
生6:口服液的一种商标。
生7:像车轮。
生8:像方向盘。
生9:像奔驰车的标志。
生10:像运动器材上转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
[赏析:大家都知道,“做中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贲老师再次以玩具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将圆的知识与玩具上的图案巧妙、有机地衔接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目的,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在比较玩具图案的过程中,贲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且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另外,此教学环节也与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合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堂完整、精彩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