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自述
1990年,我怀揣着“优秀毕业生”一纸证书走出南通师范学校的大门,回到了我儿时的母校,那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学校--一所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180位学生、9位老师的农村小学。两排教室,还是六年前(我从小学毕业后,读了三年初中,三年师范。)的模样,墙壁斑驳脱落,摇摇欲坠。老师,还是原来教过我的那帮老师。六年的变化,唯有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由于学校刚刚调走了一位任教四、五两个年级数学的老师,我作为“替补”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一位数学教员。这就是我做教师的开始。实话实说,农民家庭出身的我,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只能无奈被左右。
不久,乡教委组织听课。我根据教学进度,在五年级上了一节小数乘法简便运算,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当时影响甚大且很“流行”的尝试教学法。为什么采用尝试教学法?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也是稀里糊涂,说不清道不明。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反思,确实感觉在这一节课中采用尝试的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正确的。因为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和小数乘法。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本课问题。一节课在我的忐忑不安中结束了,却意外地得到了听课的乡教委领导的好评。(后来我把这一节课进行了整理,再投寄《广东教育》,一年后在《广东教育》第7、8合刊发表。)
糊里糊涂的我在课堂教学得到领导好评的同时,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课堂。要想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能上好课。于是,上好数学课,就成了我当时的目标。
有人说,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在这年的秋冬之交, 乡教委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这一次,我准备得更是充分,连上师范时的听课笔记也给翻了出来(这大概是我当年唯一能参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了)。根据教学进度(当时全然不知,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一些调整),确定教学内容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因为是有关计算教学的课,我参考了读师范时听过的一位常州老师的“9加几”的练习设计,将此课的练习采用游戏的形式,时而让学生当“小医生”辨错改错,时而让学生“放鞭炮”选题计算,课上热闹非凡,我颇有成就感,然而,在评课时,中心校的一位资深教导主任说:练习采用这样的游戏形式,不适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一句话似一声响雷,我头脑嗡嗡作响,他惊醒了自鸣得意的我:课堂教学,简单模仿不行!课堂教学,不能邯郸学步!
虽然这一节课失败了,但多了一些关于失败的感悟,这也算作收获吧。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已过去,留下的是思考。而坚持思考下去,形成习惯,则受益无穷--只要持之以恒,上帝都会敬佩你。
那一年的春节较晚,第一学期上课时间较长,乡教委决定期末考试结束后再教两周新课。在教第八册的数学(当时用的是人教版通用教材)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编成加法应用题。
学生改编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1468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多少千克?
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和去年的产量一共是多少千克?
“问题”如何解决?年轻的我在课堂上说不清楚,甚是窘迫。“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探讨。”这句话,是搪塞、是敷衍,是给自己救场。
下课之后,我不敢懈怠。查阅教学用书,未对此题作相关说明。静心研读教材,我的理解是,第一种改编方法符合题目要求。寒假里,我把学生的改编方法与我的想法整理后投寄《小学生数学报》。投稿,是非常偶然的举动。现在想来,大概那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是要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教学处理告之诸人的愿望。一个月后,《小学生数学报》刊载出来,尽管是一份小学生看的报纸,尽管是一篇只有几百字的“豆腐块”,但对于一位对发表文章毫无奢望的人来说,我激动、兴奋、鼓舞,得意,溢满心田。
也许正是这篇“小方块”,启发了我:做教师必须扎根课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它无意中把我带上研究之路,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阵地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做教师,大多数的日子都是一杯白开水,难以惊天动地。教师的生活,平平淡淡是本色。我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有老师羡慕我幸运--上课比赛获奖、文章频频发表。其实,在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我才第一次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上课亮相。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但我每一节课都在实实在在地实践、探索、思考。有老师夸赞我“厉害”--上课从容自如,驾驭课堂能力强,即便有时学生的发言让课堂几乎陷入窘境,也总能巧妙处置,绝处逢生。其实,我内心非常明白,这都源于平时的课堂积累。“十年讲台无人问,一课成名天下知”。台前四十分钟,需要幕后n个四十分钟的修炼。“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也正是在一节一节的课堂实践中,我撰写了数百篇文稿,继而发表在全国的各家教育报刊上。这样的机遇,不是他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我给自己准备了两盆水:一盆冷水,用来洗头;一盆热水,用来洗脚。冷水洗头,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热水洗脚,让自己永葆工作的动力与激情。
2001年春,我参加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路坎坷,历尽艰辛,终于通过了县、市、省的初赛、复赛。准备参加全国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赛。
在省复赛过后,专家们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我认真地记录下来。回到学校,根据笔记我对教学设计大刀阔斧重新修改,可再次试教时,我却怎么也找不回上课的感觉,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这节课变成了“四不像”,原先的一些特点无踪无影,销声匿迹。一节课在痛苦中结束。我们在反思时一致认识到要从课中找回“自我”,专家的建议应该但又只能作为参考。后来,我们恢复了原先课中的多处设计,最终获全国比赛一等奖。
课堂,必然带着教师个人的印记,没有个性的课不可能是好课。参加比赛,带给我的是什么?我在上完这节比赛课后写下了一段文字:
在磨课的过程中,作为执教老师,必须理性地面对每次修改,审慎地整合他人的建议,积极地吸纳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预案”,切忌囫囤吞枣、生吞活剥、“穿他人的衣裳”。
也许,正是这样一节节课、一件件事,伴随着我一步步在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课感”,我放弃了多次离开课堂的“诱惑”(有人云:教师苦,上课累;不做教师,或做教师不上课,是一种“幸福”。),一直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为了让自己不在课堂教学中懈怠,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向年轻的教师开放,他们可以随时走进我的课堂听课;为了让自己守住心灵的宁静,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状态,这四年,我一直坚持在每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写“教后记”。我将继续在课堂中摸爬滚打,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老师,因为在课堂中能寻找到我的快乐。我也相信,有了大家的一路同行,我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