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艺术概述 我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吉州学记》),意思是说教学要从人的个性出发;“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夫子罕言利命仁论》),这就是说当学生思想阻滞不进时要启发引导,使之通达,如果有愚蒙不明就要指点开导,使之聪明起来。可见,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工作就十分重视以人的发展为本,提高人的素质。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人的成长,有先天遗传基因,又有后天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各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性格禀赋与情绪体验等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强加在各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上。必须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艺术广义地说是一种达到娴熟、精湛境界,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学效果的技艺。教学效果应该反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思想方法等方面达到和谐发展。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深切了解,对教学内容的精辟通晓,以及善于运用教学理念和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教学语言富含艺术性和幽默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思维积极性,从而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愉悦。
二、潘小明教学艺术的几个亮点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潘小明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20余年,他跟天真纯洁的少年儿童在一起相互切磋了20多年,他十分熟悉孩子们的学习心态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又具有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早在10多年前就获得上海市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此后,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从各家各派的教学理念中领悟其精神,兼收并蓄,为自己的教学所用,精益求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仅就笔者所知,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以下几个亮点,难免挂一漏万。
1.善于把握住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 由于长期与少年儿童共同学习,对于孩子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计得到,有预见性,作好启发引导的准备。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估计学生会受到长×宽或边长×边长的负迁移,误认为是用两条邻边相乘就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制作了一个活动课件备用。如图(略)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求一个没有注明尺寸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果然有几个学生自己量出这个图形的邻边,并把它们相乘。学生的理由是长方形就是两条邻边相乘求面积的,因此学生中有争议,相持不下,教师演示了上述的课件,让学生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邻边长度不变,面积变了。学生们恍然大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是不稳定的,不能用邻边相乘求面积。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图(如右)(图略),表示一张椅子的侧面,并说明椅子摇动不稳,要求学生为它加一根木条使它不摇动(用笔画在右图上)。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把木条横或竖加在边框上,有人加在对角线上。谁做得对,让学生通过实验确认加在对角线上是正确的。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中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
2.谙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小明比较欣赏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的“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教育大辞典》(1)P.51~52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观点:“教育者只能以儿童的先天素质为起点,按其内在法则,帮助儿童成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危机与批判”、“觉醒与顿悟”、“教训与呼吁”、“碰撞”与“挫折”。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精神。但是,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又特别赞同我国古代启发式的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的原则,也就是引导学生,但不是强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施加压力;教师适当开个头或略加提示,而不是把结论塞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潘小明在让学生操作学具进行实验这个教学环节上,不是硬性统一规定,而是建议学生可以用学具演示,也可以自己推想,让他们与原认知进行碰撞,体现了“道而弗牵”的精神。又如,教材中有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题目是:“四年级一班有22个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18个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学生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这是一个加权平均的问题,估计会有学生用男生平均身高数加女生平均身高数除以2的方法计算,而且这种问题是加权平均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类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将来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才不致于产生差错。于是,先组织全班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意图是先让学生碰撞自己原有的认知能力。结果出现两种解答,一种是:(140×22+142×18)÷(22+18)=140.9(厘米);另一种是:(140+142)÷2=141(厘米)。由于答案有误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教师组织双方说理辩论。第一种解法的学生运用“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的数量关系式说明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第二种解法的学生开始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是理由不够充分。此时教师引而不发,只将原题中女生18人改成22人,再让学生各自用自己的解法去计算,结果两种列式不同,答案却都是141厘米。此时学生领悟其中原委,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当两个份数(即人数)相等时才能用平均数求平均数。教师再一次提出问题: 如果几个份数不相等,用它们各自的平均数来求平均数,对谁有利?学生从实例观察中已发现上题中对男生的平均身高有利。类似让学生碰撞的例子还很多。
3.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小明老师对此颇为感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例如,当学生说有三个角的是三角形,教师及时捕捉住这句话,在黑板上画出如右图形:(略),这里含有三个角,它是三角形吗?从而使学生学会准确完整地表述才是数学语言。又如,组织学生在研究24个立方体形状的商品包装用料的实践活动课上,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分解因数的思想方法,可以知道有几种组合,在组合中重合的面越多,外部的表面积就越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方法简明而全面,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观。
4.激情加幽默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例如,组织学生学习三角形分类,先让学生每人在纸上随意画几个不相同的三角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比拟一下,跟出示的三角形相似的站起来;再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让画出相似的学生站起来,最后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也让画出相似的学生站起来。这时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了,教师幽默地说,怎么都站起来了,还有没站起来的人吗?学生感到好奇,不知老师想做什么。于是,让学生感受到只能画出这几种三角形。接着,让学生为这些三角形起一个名字,指着直角三角形,学生说这叫做“直角锐角三角形”,大家看看这种三角形确有直角也有锐角;指着钝角三角形,学生说这叫做“钝角锐角三角形”,最后学生争着说,那是三个锐角的三角形。教师请大家评论一下这些名字对不对,学生都说对的,再请大家评论一下,这些名字好不好,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好的。教师认为这些名字是对的但不够好,能不能少一些字?此时,学生中有人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而且有一个直角或钝角,其余两个角一定是锐角,所以,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比较简短,也便于称呼。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用怀疑的语气让学生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学生看了课本以后,情绪高涨地说,我们给三角形起的名字跟课本上一样。顿时,他们的心情处于自豪、满足的兴奋状态,教师伸出大姆指赞扬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类似的师生合作探究场面经常出现在课堂里。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句)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通过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自己琢磨、领悟又在反复实践、反思中不断积累的。教学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愿我们广大的教师们在教学这块神圣的园地上,创造出奇花异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