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发布于 2020-01-30
- 分类:数学名师
- 阅读()
- 评论()
记不清是从哪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的,说爱迪生用了99 种材料来做灯丝,结果,他失败了 99 次。第100次,他用了钨丝,成功了。爱迪生却说自己成功了100次,前面的99次,他成功地发现了那 99 种材料都不能用来做灯丝。 这个小故事,成了我的人生哲学,倒不是因为主人公是爱迪生,也不是惊叹这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震撼着我的,是爱迪生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是爱迪生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胸襟与高度。在伟人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但渺小的我也有梦想、有追求、有热爱。于是,我选择了“课堂人生”之路。课堂,我平实的人生 1940年4月26日,我出生在上海北部的宝山区。父亲是一位敬业的中学语文老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父亲一直很操劳,却一直很满足,他说,课堂才是他真正的世界。父亲一直很受学生的爱戴,直到身患重病临终前,他的一个学生在新婚第二天的一大早,就带着新娘一起赴江为父亲买药,直到晚上10点多背着一大包中药来到父亲的病床前控望。不知道是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还是被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所感染,我立志要做一位父亲一样的老师! 1978年2月,我踏进了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的大门。两年后,我顺利地成了盛桥中心校的一名小学老师。步入教室的那一天,我的心特别踏实,那感觉,就像在多年的漂泊之后,终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我知道,我崭新的人生将从这里开始。 1983年,上海市要举行首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比赛。区里的教研员在听课中发现了我,决定让我代表宝山区参加比赛。比赛那天,我们的朱校长在我上课前,一路小跑到我跟前,一把抢过我手里提着小黑板说;“小明啊,今天你是做新郎官的,我们是为你服务的。小黑板交给我拎吧!当时,我十分感动。那次比赛,我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 1993年,宝山区成立实验小学,我被调入这所区级窗口学校。从此,一待就是十年!十年中,我拜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顾汝佐、汪绳祖老师为师,潜心钻研教学课堂教学。如果说,那次参加市级比赛是我课堂人生的第一站,那么,是顾汝佐、汪绳祖两位导师引领我踏上了课堂人生的新起点。在比赛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跟着老先生们认真“学艺”,频频上公开课。公开课从宝山走向了上海,从上海走向了全国各地。 1955年“吴正宪、潘上明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这是当时全国第一次举办个人教学艺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的数学教研员、各教育杂志的编辑纷纷赶来,真是盛况空前。在研讨会上,我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并做了专题讲座,都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从此,我的教学课堂教学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案头来自全国各地的讲学邀请函也越来越多。 事隔十年,第二届“吴正宪、潘小明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在上海浦东举行。回首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课堂早已成了我的人生才充满了挑战。课堂带给我的,是一个平实而精彩的人生!孩子,我灵动的生命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有时并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它属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属于社会,因为他们把关爱给予我们;它属于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想,我的生命一定是属于孩子们的,因为我是那样地爱着他们,也正是他们给予我不断攀登的力量,令我微不足道的生命闪烁着灵动的光芒。 女儿是我的孩子,是我的骄傲!从小到大,她一直品学兼优。作为父亲,我在感受着浓浓的父女之情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地接受着她给予我一次又一次启示。我一直十分尊重女儿,从小学一直到高考,我从未代替她做任何一次选择,平等、尊重成为我俩相处时共同遵守的诺言。 学生也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骄傲!看着他们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那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过程之中,我看到的是生命的价值! 专家们评我的课,不约而同地说我是个特别会煽情的人。顾汝佐老先生就在曾过这样的评价:“潘小明的本事在于他捉得住学生。一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思考,这是因为他一直用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是的,这是我爱学生的方式。在我的“课堂人生”中,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有权利的课堂上充分地思考。每一堂数学课,每一次提问,我的出发点永远是学生本身。我认为,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留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问题提出后,要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多时候,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年头,很少有不尊重老师的学生,却有着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老师。并不是有了亲切的微笑就是尊重学生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老师整堂课都灿烂地微笑着,但上的课却如同一杯白开水,毫无滋味,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吗?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问学生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圆环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圆环面积可以用πR2- πr2来得出;有的学生认为简单的方法,可以用π(R2 -πr2)来得出;还有学生认为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π-(R -r)2 。显然,第三种方法是错误的。对此,我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肯定了他敢于猜想是很好的,随即又提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进行了自我否定。学生是有差异的,尊重他们出错权利。而且,我一直坚信,课堂中只有开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断地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学生和老师才会共同成长。 作为一位老师,如果能经常为学生们想想,那他一定是一位好老师。而想着想着,老师自己也就提高了。反思,我努力的方式 有人说,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显然是骗人的!有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功。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如果不努力,你就绝对不会成功。所以,我一直很努力地生活,很努力地工作,也是努力地学习。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挫折,我都欣然面对,而面对我同时,更多的则是反思。 1933年,我上过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循环小数”,当时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这节课一度成为小学数学课的典范,被编入《名师授课录》。2001年,周教授说要这节课的录像,由于无法找到原始录像带,我只得重新上一遍,重新录像。上课之前,我拿出几年前的教案进行反思,发现课的设计的确不错。但是,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来审视,我发现课中的教师的预设太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太小。于是,我进行了重新设计、调整。课上得很成功,录像也一气呵成。“潘小明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真正地交给了学生”。周教授看后做了这样的评价。 在全国各地讲学时,经常有听课的老师举手提问。有一次,一位老师问我:“潘老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一帮陌生的孩子和你配合得这么默契的?有什么决窍吗?”我一听,哑然失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不是我有过人的本领,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办法,这全归功于我认真的态度。”我想,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刻苦钻研的教师,别看我上课时潇洒应对,其实,课前我所做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每一个提问,学生会有几种回答,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我都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有的时候,怕自己想不全,想不到,还把妻子、女儿当做学生来试教,妻子笑我把家里当成课堂了。 其实,我上的课并不是每一节都很成功。记得有一次,向百名老师慕名而来听我的数学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上得很闷。当时,我的心情真的是糟糕透了!我精心设计的课堂怎么会上成这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认真地反思之后,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这样的一次失败经历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经验,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勇敢地挑战自我。一年后,在名师工作室汇报活动中,我又上了这节课,结果上得很成功。听课的专家、教师评价说,终于看到了一节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数学课。 回首自己成长的道路,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过程。翻开我的数学教案,每节课都分为“知识点及教学程序、预想学生的学习、意外及反思”三个部分来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上完一节课,只要有点滴的感触,我就会用笔记下来;发现有价值的课例,我就会及时写下来。而对于每一次公开课之后的反思,我更是从不懈怠。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课时的应对自如。 如今,我已走上了校长的岗位,更多的是从事一些行政工作。但是,我仍然坚持进课堂,因为对课堂、对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情结。人活着,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我正把这种追求与责任写进我的“课堂人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