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的数学实践中,我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展示数字美
在数学大世界中,0、1、2、……9这十个数字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但由于它们是构成纷繁复杂的数学的最基本元素,所以特别需要研究数字与数学之间的特点、关系。在《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刚刚教学不久,我就发现学生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整数、自然数、约数、倍数”等概念开始混淆,那些智力低下一些儿童更是对这枯燥的数学变得无精打采。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利用数学活动课带领学生欣赏了古代著名的“金字塔”之花:用10个阿拉伯数字和简单的数学符号,构成了一个真和美的花园(见下图)
1×1=1
11×11=121
111×111=1231
1111×1111=1234321
先出示上面四式及得数,然后让学生发现规律。直接写出下面五式的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12345×9+6=111111
123456×9+7=1111111
1234567×9+8=11111111
12345678×9+9=111111111
123456789×9+10=1111111111
待学生看到由十个数字组合成这么美丽的图形,他们一下子惊呆了,禁不住叫出声来:数学真美啊!原来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里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我看着学生很高兴,便趁热打铁问学生:最近我们学习的《数的整除》这一单元也是研究数的一些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同学们想不想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啊呀?”学生马上响亮地回答:“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学得认真、刻苦,尤其是原来难度颇大的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由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所以掌握情况比较好。更使我高兴的是,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还编出几个数学童话呢,如《0和1的对话》,《质数和合数的小故事》等,在班队活动课上一表演,学生情绪高涨,寓教于乐,真是一举两得,从他们热烈的掌声中我知道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你看,数学课多有魅力!
二、揭示算式美
在省编实验教材第八册,我教学生用方程解应用题,一开始,学生对这些解法有些不解,他们不觉得方程有什么妙处。
记得我出了一道这样的习题:沙洲小学原有学生947人,暑假里毕业了136人,又招收了一年级新生,现在有学生1016人,问招收新生多少人?学生开始用算术方法做,但由于这题是逆向思考题,大多数学生都搞错了。这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了关系式,再列方程,用排列整齐、寓于启发性、结构性的板书,使学生在领会方程解的思路的同时感到板书布局的美。如:
关键词语:原有学生----毕业了----又招收了一年级新生-----现在有学生数。
关系式:原有学生数-毕业学生数+又招收的新生数=现有学生数。
方程:947 - 136 + X =1016
你看,从这个方程里,数量关系顷刻间便一目了然,学生开始从心里接受这一种显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关系极其平等的式子,但怎样来求解呢?在讲解算理时,我借用了爱因斯坦的话:“代数吗?(在小学阶段只出现一元一次方程),就像打猎一样有趣,那藏在树林里的野兽,你就把它叫做X,然后一步步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听完了故事,学生的疑虑消失了,一种好学上进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解方程时,一直把“X”当作“野兽”,做出来时心里挺高兴,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因此而提高。
三、挖掘图形美
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具有对称美,对称美在小学数学中比比皆是。如:等腰(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扇形等平面图形;圆柱体、圆锥体等形体。他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但都具有对称的特征,运用对称可使学生把握几何形体的许多性质,如:等腰三角形、圆……的简捷求法。在学会求出它们的面积后,我让学生尝试利用对称探求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米)
在出示图形后,学生经过审题,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由四部分组成的,而求这四部分的面积似乎也不太好做。在学生疑虑之际,我启发学生再次观察这个美丽的图形,能不能采用更简便的算法呢?学生经过我一启发,将这个美丽的图形重新组合,最后想出了图乙,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米、高是2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于三角形的底是是4米、高是2米,实际上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4×2÷2×2=8(平方米)。成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
看来,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