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做法和认识,愿与同行共享。
一、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程整合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学体育课本第九册:《为什么课间要进行适量的活动》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在导入新课时,她让学生听歌曲《哦,十分钟》,用来创设情景,在轻快的乐曲引导下,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老师面带微笑问学生:平时你们在课间十分钟做些什么?学生叽叽喳喳,很是热闹。他们说出了自己平时玩的游戏,开展的一些活动。于是老师再播放这样的录象片段:
这是在学校里拍的课间活动的镜头:有学生间追逐打闹的、有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的、有跳绳、踢毽等活动。老师在旁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明白课间进行适量活动的科学道理。
这样,通过乐曲、录象、思考、解说,达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老师还让学生欣赏了这样一些画面:采访了部分学生,听听他们是怎样看待课间要进行适量活动的……学生分组进行了讨论:课间开展哪些活动较好?由同学与老师介绍新的游戏,启发学生在体验游戏时进行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活动时配上音乐,使学生尽情体验,置身于课间活动的情景之中……
二、师生互动交流,有利于课程整合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简单的统计》,上课开始,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录象中的一组画面:很多老师走进学校,准备听课,校门口有一张安排表。师问:同学们,看了这张表,你还能想到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见过类似的表格吗?请举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在电脑显示屏上出示了学校的常规评比表、健康状况体测表、学生成绩记载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统计表。
接着,老师播放了在校门口拍摄的一组镜头:是各种各样汽车行驶的情况。
老师要求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这天中午5分钟内校门口通过的机动车辆情况。
机动车种类 | 辆数 |
合计 |
|
摩托车 |
|
小汽车 |
|
大客车 |
|
载重车 |
|
学生回答时,老师就在电脑上进行当场操作,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张特性条形统计图。电脑迅速快捷的演示,比较形象、直观地反映各种车辆的流动情况,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在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代表了几辆车?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对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由于媒体的参与教学,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亲和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创造出了多种统计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多元化,有利于课程整合
在音乐课《小拜年》的教学中,老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美术课有机结合,创设了这样的学习空间。
先电脑演示:边放音乐,边出示了充满人情味的拜年活动场景,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敲起锣、打着鼓,大人们喜气洋洋的舞蹈,小孩子手舞足蹈地玩耍,使孩子置身在节日的浓烈氛围里。然后,老师播放乐曲《小拜年》,孩子们边听边唱,边想象当时的心情。最后,老师让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把自己学习这首歌的感受表现出来。孩子们各抒己见。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十分钟后,很多学生完成了作业。你看:有的歌伴舞、有的表演唱、有的画画(贴在黑板上),有的诗歌朗诵……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小拜年的有关图片,学生顿时被这些美妙的情景陶醉了,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远远超过了老师当初备课时的设想。于是,老师进行了成果评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评价,提供参考意见,最后评比出班级的“表演小能手”……
可以说,新课程纲要为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空间,只要我们努力领会,必将实现纲要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