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名典”咖啡屋是国际著名的品牌连锁店,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幽雅的休闲环境、一流的服务态度深受大家的青睐。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它哪儿的洗手间有点特殊:上面有一张小纸片:什么是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每日擦洗厕所的时间和次数,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让人无不感到其管理的严格,每次去,我总是佩服。试想:当初在定这个规矩的时候,一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培训,才使人们从不习惯到习以为常,每日认真工作,为顾客营造一个消遣的优美环境。
学校对面是一条美食街,饭店云集。近年来,由于竞争比较激烈,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一个小饭店,常听别人说生意火暴,众人喜欢。我顿觉其中有诈?因为旁边四处是饭店,人家装扮豪华,生意萧条,她那会一枝独秀?一次同学聚会,我总算有幸领教。原来饭店的老板很懂得经营,店堂内装修虽然并不豪华,但是窗明几净、门口的服务员小组统一着装,对待顾客彬彬有礼,抬头举足得体大方,该饭店有一个保留“节目”-----聚会即将结束,老板总会热情地给客人敬酒(当然有时候也喝饮料),并真诚地征求大家的意见,修改菜单,谁提的意见确切中肯,她还会奖励一道菜。这种民主平等的管理,使再难以伺候的客人面对这样的老板也是点头满意,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整顿,微笑的服务使得众人赞叹,饭店的菜自然就上了档次,她的管理也就更加规范,赢得众人称赞。生意自然好得没话说------这真是小投入,大回报。想想她所做的,就是一次次的改,一次次地把顾客当成上帝,不断改革,提高自身的品位,规范管理,经营才有方。
曾经想过:社会上的这些企业、单位的管理与学校的管理该是有所借鉴。是不是次数越多,就越规范?
一直教高年级数学的我,突然之间,让我改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我很不习惯。一件简单的小事,让我体会到,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次数有时也等于规范。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教一年级的孩子学画记分格(因为学校也是规范管理,统一了作业格式,一般到二年级我们才要求画,我想在一年级里试一试)。我想化一个星期的时间,学生大概就可以学会,于是每节数学课下课前,我就进行示范,在黑板上画上作业本的线条,一边画,一边认真讲解,学生很好奇。由于刚刚写字,握笔的姿势不是十分好,开始我担心他们不认识尺子,会画不好,但大部分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早已认识尺子,所以问题主要是画的线条不直,尺寸不准。一个星期下来,52个孩子已有14个画得比较好,23个基本可以。第二个星期我再这样教,并请会画的小朋友上黑板示范。小朋友学习兴趣比较浓,5天过去了,又有10位小朋友基本学会了,我随即对他们进行表扬,并发给孩子们动手操作奖,第三个星期、第四个星期里,我除了在课堂里练,还让孩子回家练习,大部分孩子的记分格终于学会了。到期末时,我组织了一次优秀作业展览,看到书写清楚、格式规范的作业,我和孩子的家长都非常高兴。而我也从这件小事上琢磨到,次数=规范。学期结束时,我让孩子们谈这个活动后的收获,很多孩子说,他们一开始很认真,但几天下来就耐不住性子。可是慢慢的,在反复的练习中他们却知道了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老师常常以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学画记分格是非常困难的,其实,不就是我们缺少教育的方法吗?
曾经,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想让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参加,因为要去上海科技宫。领导老师意见不一,认为这些孩子年龄小,上海人又多,安全、纪律这些问题也是现实。可是后来,学校每个孩子、每个老师都去了,而且是高兴地去,安全地回来了,这是校史上的一个奇迹。究其原因,是我们加强了春游前的管理,对孩子的纪律、安全作出了规定,而且平时也一直在训练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糟糕,他们也能自己管好自己,他们的头脑中也有了规范的意识了。
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标准的敬礼、听到孩子们嘹亮的队歌时,当班主任的可能感悟极深,因为平时扎实的训练、严格的要求,规范的管理,到关键时刻才显示孩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啊。试想一个平时管理不善的班级,工作没有力度的班主任,领出来的孩子能充满自信地站在操场上吗?
我校有一个性格极内向的男孩子,从来不愿意跟别人讲话,见到老师,从不打招呼,由于他的冷漠,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每天,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教室,放学后悄悄地离开。教了他一年,总算喊了我一声:陈老师。那是我生病以后才听到的心声啊?也许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老师平时对他的关爱最终能使他接受了老师、接纳了班集体,现在他已经能溶入到班集体中了,但是我们付出的努力却是非常多非常多的!需要无数次的教育、精心呵护这颗幼苗啊。 ……
也许诸多的例子能够说明,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次数=规范。当然,这个次数是有要求的,是严格的,是有序的、是溶入了我们的爱心、耐心、信心、宽容心……后的教育和启发引导。
杜勃洛留波夫曾经说过:“在学校中,应该把消极性尽可能地减少,以便不至于扼杀儿童的通用性和智慧的独立性,以便使学生们时时刻刻积极地参加掌握知识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孩子,我们要注意细水长流,注意感情投资,投入精力,收获欢笑,投入时间,收获规范,投入自信,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