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质朴缜密――钱守旺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质朴缜密

――钱守旺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四川教育》记者  余小刚

每读清人赵翼的《论诗》绝句,仔细把玩那句“江山代有人才出”,总会生出许多感慨。是啊,时光之箭永远会指向正前方,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会被它穿透而过,发展和创新永远是历史的基本事件。然而,当我们伫立于历史流过的河床,我们除了感叹“逝者如斯”外,依然能够看到那条时间流过的脉痕,这脉痕让我们明白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的杜撰,那些顺应时代思想的建设者们,把计量个体生命的时间努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是其事业的成就,更有那份精神。这是我阅读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的最初感受。

像其他新生代名师一样,钱守旺在扎实自己职业基本功的同时,适逢课程改革的春分吹遍神州大地。“从容面对新课程”的钱守旺,从课程的基础与细部,也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建设,从经验中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他的课,以“有效教学”为行为统摄,形象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承继与创新问题,解决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困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触击学习文化,与他自己致力研究的数学文化遥相呼应,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课堂文化,达到了一种质朴厚重、细致周密的课堂教学艺术境界。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对新课程的建设

新课程理念为当今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认识论基础,但是,这些理念在内化为思想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个体认识的独特性问题。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为,当一种新的理念对教师行为施加影响的时候,最有效的做法是在对原有行为的反思中建构新的行为模式,钱守旺深谙此理。当新课程来临之际,钱守旺立即做出了方应:一方面,在《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对新课程》一文中,提出了教师面对新课程的积极态度――“从容”;另一方面,钱守旺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呈现方式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为等问题的探究中,直击新课程“新”的实质。

钱守旺指出了传统教学的七大弊端:“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路单一”、“学法单一”、“目标单一”、“问题单一”、“评价单一”。可以这样说,钱守旺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是独特的、实在的,是从教学需要的视角出发,没有那种工于雕琢的深沉和故作惊人的激进,然而却为流行的“以学定教”等教学主张寻找到了现实依据。

钱守旺提出的“教材内容生活化”、“静态知识过程化”、“教学内容弹性化”、“学习材料多样化”四种教材呈现方式,实际上提供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策略。今天,当我们把“超越教材”作为教学流行语时,我们发现,钱守旺提出的“四化”,其实正是“超越”的精髓。

需要指出的是,在钱守旺提出的这“四化”中,不仅仅是静态地呈现教材,还包括多种教法选择以及为丰富学生学习而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比如“教材内容生活化”,其实就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内容化为学生感知生活事实的元素,或“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目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或“让学生利用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或“用学生生活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的方法”。可以说,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思想引领,也是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一文中,钱守旺不仅诠释了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还从七个方面指出了课堂上教师的有效作为,即“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课堂上的观察、倾听与沟通”、“组织好师生的交流活动”、“认真组织练习活动”、“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说,这些都是教师领会新课程实质后的行动指南。

我们知道,新课程实施之初,激进的思想渲染着情感与行为的狂热,然而,“剑走偏锋”未必能够达到最初的意向,标新立异过度总会导致另一种极端。在广泛调研一线课堂后,钱守旺提出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的著名论断,即:

教师讲解≠机械灌输

教师聪明≠学生聪明

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

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

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课堂开放≠完全放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

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好

学习技巧≠学习技能

自主学习≠自发学习

教学创新≠标新立异

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

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

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八大问题:“小组合作―追求形式”、“媒体应用――舍本求末”、“情境创设――牵强附会”、“评价语言――滥用失真”、“学生活动――放任自流”、“教师表现――退居二线”、“情感态度――穿鞋戴帽”、“学科整合――花拳绣腿”,钱守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就是要剔除不必要的热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凸显数学的本义。同时,要重新审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既有经验,善于将新理念与传统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坚守教学的‘有效性’,捍卫数学课堂的‘价值底线’。”

从这些建设性的文本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钱守旺最基本的教学思想:承继传统教学中合乎教育本质的思想和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钱守旺质朴缜密的艺术风格。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的预设思想

这是在观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后,钱守旺在评课中提出的预设思想。在《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一书中,钱守旺多次提及精心预设的重要性,并从“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构建弹性化的教学预案”、“关注学生可能提出或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课前预设的注意事项。我们观赏钱守旺的课,也能够体会他的课预设的精心与缜密。问题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可以作为教师一切行为的总纲,在预设环节该怎样来落实?

在钱守旺的“亿以内数的认识”预案中,“教学内容”分析为:“‘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了很好的铺垫。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些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对以上文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课时”只是一个点,学生曾经的基础与现实经验、将要进行的学习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这个点对以后学习的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只有“着眼于整体”,“在数学知识的大背景下来设计”,我们才能明白将要上的这一课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这样说,“着眼于整体”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着眼于教学的整体,着眼于教材的整体,着眼于学生认知现实的整体,着眼于课堂目标的整体。

预设时如何“立足于个体”呢?在论述“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时,钱守旺有这样的说明:“如何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把这些问题落实到课前预设的行为之中,就是教师对学生整体与个体的了解、关注的过程。

在论述“关注学生可能提出或出现的问题”时,钱守旺指出:“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思维水平不同的层次,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设想,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这段文字,通俗易懂地把教师如何在预设时“立足”学生“个体”论述得精辟而透彻。

在肖川主编的《名师备课经验》一书中,钱守旺从自己的备课经验出发,提出了教师备课的五种意识,其中就有“主体意识”。

预设是教师课前作出计划决策的活动,相对于教学过程活动,行为者主要是教师。按照词典的解释,“致力”的此语含义是“把力量用在某一个方面”,我们把“致力于主体”连起来讲,就是“教师做出教学活动计划决策时,要把力量用在学生主体上”。这就是说,教师的预设环节,对教材的仔细研读、目标的准确设定、资源的有效调配、环节的组织程序等都要指向学生主体,把计划决策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

在钱守旺的课例里,我们明显感觉到他的课前预设“致力于主体”。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例析。

总之,古人吟诗作画之前讲究“心象”,对应过来,教师的课前预设又何尝不是一种出于主观、对应客观的具象化过程,许多名师之所学倾利于“磨课”,其实就是寻求一种将个体思想(“神思”)外化(移情)为课堂行为的艺术过程。

好课的五大“标准”与质朴缜密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线教师都会千百次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课?换句话说,当新课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人文性教学之后,一节成功的课该有些什么特点?钱守旺的回答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关于“新”,钱守旺分析其内涵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产生学习妨效的欲望”,并进而阐释课堂教学中求新的几种途径: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

关于“趣”,钱守旺指出:“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方法论意义提出操作策略,“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关于“活”,钱守旺有深入的认识:“‘活’表面上是课程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并进而指出课堂上的“活”表现在“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关于“实”,钱守旺指出:“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关于“美”,钱守旺论述了课堂之美的三种形式:风格美、氛围美、感受美。尽管没有从美学的专业角度展开,但钱守旺所阐释的三种形式对课堂美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感受美”的剖析,把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和感受上升到美的视野来强化,我以为这是钱守旺的贡献。就像认识“课程标准”一样,对钱守旺“好课的标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其精神,内化为教学的能力与素养,而不应该追求表面形式。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钱守旺对“好课标准“的论述仍建立在其追求“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课堂境界基础上的,他正是以这五大标准构建课堂,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审视,这是求质取神的平和与质朴之美,是一种美的高境界追求。

钱守旺曾与一线教师就如何上好数学公开课进行了一次网上交流,有网友提出许多名师多打磨自己的招牌课,而他“每次都是重新备课,部分老师认为您有些课打磨不够,称不上精品课”时,钱守旺摆出了自己对公开课的定位――“自然常态,原汁原味,可学能用”。的确,他是以“提供研究”为出发点展示自己的课,唯其如此,他的课更接近一线教师的需要;也唯其如此,才奠定了他质朴缜密的课品,成就了他现在自己的“品牌”。

去伪存真是质朴,流畅紧凑乃缜密。钱守旺的课,不事雕琢,不求花哨,从容不迫,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与学生思维的规律,简明流畅、严密紧凑地安排教学流程,具有明显的质朴缜密的审美倾向。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