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钱守旺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组织,形成了“”首战成功“我能行”“题目大变脸”“挑战自我”四个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信心不断增强。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9加几一课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商不变规律的归纳与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在 “找规律”一课时,我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结果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有说一共要比赛6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12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3场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还是同意一共要比赛6场的同学说服了大家,形成了全班统一的结论。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在上课汇报时,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一课时,我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神州五号的有关信息,课上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师:(教师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照片上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
师: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
师:在这句话中涉及到哪些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师:你们还想了解关于“神州五号”的更多资料吗?
师:(出示课件)
“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
用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479.8吨。
师:在这几句话中,涉及到哪些质量单位?
教师板书:
质量单位
吨、千克
师:(课件出示)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尺寸相同,重约10克,为尼龙质地。飞船还同时搭载了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旗,重约330克。
师:在这几句话中,又涉及到哪些质量单位?
教师板书:克
师:同学们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一下整理。
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课上表现得兴趣浓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冷落了课本,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只图热闹。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