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课的讨论之二
背景说明:5月26日晚8点至10点,应福建教育杂志社钟建林老师的邀请,我在与100多位网友进行了网上交流,首先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之后回答了网友们提出的有关公开课的问题。下面我就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以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帖子:
公开课是最不扎实----转自黑龙江省教育论坛(zhengwei)
根据一份网上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开课后的老师,说过这样的真心话:
公开课是最不扎实的课。上完一堂公开课后,往往要再补上一堂课。呜呼,果真如此,公开课尚有何存在的意义?公开课价值何在?公开课是否改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产生这种后果的根源何在? 是我们不敢暴露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课堂,这种定位是否该重新审视?公开课,再问你一次:你是否只像那T型台上迈着台步的模特身上的衣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
答:这是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造成公开课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不敢暴露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结果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消化不良。
第二,教师把公开课当成了“做秀课”,表演成分太多,失去了真实性。只是想吸引更多的眼球,说白了就是此类教师的表演欲望太强。
第三,为了迎合某些评委的口味,故意制造一些“表面繁华”,结果造成教学的严重失真。
当然,公开课、示范课的完美要追求,必要的包装还是必要的。但真实有效性更要追求,否则推广价值不大。
有网友问:现在的公开课教师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大量的实物,花很多精力,请问这实用吗?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来听公开课是想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平时能用到的东西。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我的一篇文章《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中提到过。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
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的网友问:如果是借班上公开课,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实际与原定的计划不符,该如何灵活处理?事前要如何进行准备?(人教论坛网友liu752?)
答:一般来讲,到外边讲公开课受到场地的限制,学生人数一般不会太多。一般在30―40人之间。教师在课前准备学具时应该留出一些富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看一下讲课的场地,根据当时的会场桌椅布置准备学具。一般到外边讲课提前都不接触学生,所以教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自己的课堂有适当的预期,不要指望一上来就出彩。
有的网友问:公开课中的小组讨论,比较适合小班授课,那么对于班额比较大的班级,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讨论呢?(人教论坛网友春苗)
答:的确,班额小有利于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大班额的班级来讲,组织得好,也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
与其他课堂教学方法相比较,课堂讨论是一种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方法。
当前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
2、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
“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
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低,以致于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好讨论的目的。
2、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3、把握好讨论的形式。
4、确定好讨论的规模。
5、指导好讨论的方法。
总之,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防止走过场。讨论不但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小组讨论应该视作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比较有效地形式。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