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2005年5月29日上午,我抱着领略大师风采的思想去张家港市合兴中心小学听了省特级教师徐斌的观摩课《认识小数》。尽管徐特在讲座中谦虚地谈到这堂课只是一节普通的家常课,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可能会使听课老师感到失望,但正是这样一节家常课,却使许多听课老师领悟到了平常的教学内容也能上出“不平常”的感觉来。的确,这堂课并没有平时所见的一些公开课的花俏和热闹,但给听课老师的感觉却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充分体现出了徐特“真实自然、动态生成”的教学特色,达到了 “有效、快乐”的教学境界。以下是我记录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断,从中可以看出徐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教学理念,与大家共享。

片断一:

师:同学们,先请大家听一段录音,听完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商店的一些商品信息:墨水每瓶1.6元;钢笔每枝2.8元;书包每个10元;电饭锅每只125元;收音机每台28元;铅笔每枝0.2元。)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的商品价格?

学生说。

师:在这些数中你已经学习过了哪些数?

生:10、125、28。

师: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哪些数是没有学习过的呢?

生:1.6;2.8;0.2。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这些数中间都带有一个点。

师: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叫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师: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商品的标价上有小数。

生:自动铅笔的笔芯上有小数。

生:……

听课感想:新课导入时,教师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习到的。通过观察1.6、2.8和0.2这三个数的共同特点,非常自然地揭示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地读写。教师在揭示课题以后,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资源,让学生说说对小数了解多少,在哪里见过小数,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虽然没有创设多么生动形象的情境,但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问题。引出课题非常自然、直截了当,达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效。

片断二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米尺可以测量课桌面的什么?

生: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先估计课桌面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米尺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

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分别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吗?

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师:1/1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板书:0.1米)

师:猜猜这个点前面的0可能表示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表示10。

生:0可能表示没有满1米。

听课感想:徐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教师首先要尊重教材,然后要理解教材,最后才是创造教材。是否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度来认识小数的意义,前几年曾经引起广大教师的争议和讨论。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认为:测量物体的长度既麻烦,学生又不容易理解。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商品的标价,那为什么不就用商品的标价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呢?但在这堂课上,徐老师还是采用书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乍一听,好象徐老师的方法缺乏新意,没有给听课老师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听了徐老师的讲座后,大家才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原来,当测量长度不能正好用整数表示时,学生就会自发产生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数的愿望,分数和小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而用商品的标价来学习小数,就没有那样的效果,纯粹是为学小数而学小数。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可看出徐老师在课前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体现出了他科学严谨、充分尊重教材的思想。由此,我也联想到近几年的新教材实验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创设所谓的生动的情境,为了所谓的贴近生活实际,不尊重教材,乃至不恰当地舍弃教材的现象比比皆是。徐老师这种深入研究教材、尊重教材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毕竟我们的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不是为了取悦听课教师,不是为了学校领导的表扬,更不是为了评优和得奖。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2003-2020 小学数学专业网 粤ICP备19142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