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下面就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来领略徐老师合理运用“心理效应”的高超技艺。
“海潮效应”――增强引力、激活思维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下面我们来看看徐老师在“解决问题策略”一课中是如何实现“海潮效应”的。
片段一: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要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
生1: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的胜利的方法。
师 :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2:在《三顾茅庐》的故事里见过,就是指计策。
生3:《孙子兵法》里讲的全是策略。
……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
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现行教课书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徐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门见山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贝尔效应”:铺路搭桥,促进成功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推测: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极有可能赢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甘当人梯――提出一个个课题,并指引别人进行研究,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也就是“人梯效应”,这一效应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大启示,教师的教学就是起着“人梯”的作用:不断地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进行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徐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走近知识,并理解和掌握知识的:
片段二:
师:国庆期间,徐老师上街路过一个文化
用品商店店,看见这样的场景(出示右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三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小华用去多少元钱?
生:我还联想到:“小军可以买多少本本子?
师:这些信息比较乱,不利于我解决这些问题,你能想办法把这些信息整理清楚吗?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最后学生汇报结果:
学生出现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表格整理的数据计算小华用去多少元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计算后汇报:
……………………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很多方法来整理已知条件。现在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选择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列算式吗?
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
算式是:18÷3=6(元)
42÷6=7(本)
……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列表后有什么好处?
生:原来的信息很乱,看不清楚,列表后看得非常清晰了。
…………
师: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明买本子的信息。
师:为什么都要列出小明买本子的信息呢?
生:根据小明的信息可以求出本子的单价,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知道本子的单价。
师: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列了两个表,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列两个表比较麻烦,能不能把这两个表合起来列呢?
师:这个想法很好,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成一个表吗?怎么合并?
学生研究得出下表:
生:我认为画表格也不简便,我把表格改成了箭头(见下图)
3 本 18 元
5 本 ( )元
( )本 42 元
师:你能说出这个图的意思吗?
……
徐老师在赋予例题实际情境以后,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并结合学生整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展示列表的过程和方法,由学生通过图例选择相关的信息(都要选择小明的相关信息),到学生体验信息的对应(感受本数与钱数的对应),徐老师都能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关键处给学生以“点化”,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列表整理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近体效应”:贴近生活、应用数学
“近体”效应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及心理、情感差距应尽可能地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大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的,只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教学实例、教学方法等方面就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心智实际,就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差距,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引发学生积极创造,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片段三:
师: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前两天,老师经过一家文具商店,听到商店里正播放着降价消息呢――
(录音播放)“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师:有三个小朋友准备买一些文具。
(出示文字信息)小力:我买了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了10卷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师:请你选择解决一个问题,先设计一下表格怎么填,互相交流一下设计的表格;然后选择信息填表解答。
生:(选择问题、设计表格后)老师,刚才我们没有听清文具的价钱,能再播放一下吗?
师:好的,那在记录信息时,需不需要把全部的信息记录下来呢?
生1:不需要。我只记录我解决问题需要的价钱。
生2:我要提醒大家,记录价钱时只要记现价,原价不要记,因为已经降价了。
(师重新播放录音信息,学生选择记录并解决问题。)
……
学以致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徐老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的第3题改为音频信息和文本信息同时呈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合理选择相关信息列表整理条件,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充分体验到运用“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优点。把生活问题带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贴进生活教数学,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