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用心去细读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现摘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供大家欣赏,同时来分享一个特级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背后故事:
10年前的教学,徐老师根据万以内数的4种情况,分4步展开教学。课堂上先出示一个3位数,让学生读,接着迁移到四位数的读法。先读中间、末尾都没有0的数、接着教学读中间有0的数、读末尾有0的数,最后读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层次清楚,讲练结合,逐步小结,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按照数的具体特点进行读数,效果很好。
2000年,在上海浦东,徐老师又一次执教该课。当课堂按照预设运行了10分钟还不到,徐老师发现教材中所谓的“新知”――读各类数,学生基本都会了。如果硬是把学生引到课前设定的轨道上来,不厌其烦地和学生做了数位排队、数字组合、转盘读数、击鼓传花等活动化游戏,学生看上去情绪高涨,但徐老师深知,这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泡沫情绪。从中,徐老师深思:以前的教学看上去条理清晰,结构性强,但是,教学的出发点依据的是教材、教参、教案,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基础。学生进入课堂怎会“零”起点?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怎样用数学特质的美吸引学生?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于是,徐斌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先从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和生活基础,重组教学材料,把例题中的各种特点的数通过学生的任意写数一次出现,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发挥作为差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试读、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特别有趣的是,徐老师发现在教材里和我们老师想象中,最难读的数应该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但学生反而认为数字中没有0的最不容易读,因为“要读好长时间”。这一成功的教学给他的启发是,“好课是打磨出来的!”
读完这则备课笔记,再品味徐老师的这段话,一切也就释然。原来特级教师不是靠什么特异功能来上好每节课的,原来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曾经努力付出过!在每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后,他所付出的是比普通老师多几倍的精力和时间。在采访中,工作仅三年的张菲菲老师还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上校级试验课,徐老师同张老师一起分析教材,撰写好教案后,两人一起做教具。等做完后,忽然发现教具有些小问题,张老师想:反正第二天是试上,就这样应付了再说,况且天色已渐晚,难道还要重做吗?可徐老师说不行,尽管是试上,尽管是个小问题,也要把它改掉,一个细节就能决定成败。
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徐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真谛。他的教学风格日臻完善,离不开他一次次的认真实践与及时反思。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师在教学上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同事、朋友也是如此。
在徐老师即将出版的教学专著中,盛大启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话:“徐斌老师是那样地执着。他上每一堂课都兢兢业业,他批改每一本作业都一丝不苟,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着关爱,他做每一件工作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毋需多言,倘若用心读一读徐老师的读书心得、备课笔记,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有心人在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上作出的努力,对自己每节课的精雕细琢,反复推敲,使他课堂教学的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一切,缘于他的勤奋,缘于他的不懈追求,可谓十年磨一剑!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