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徐斌:给计算教学加点“甜味”

熟悉徐斌的老师都这样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中,徐老师算得上是将技术与理念结合得最好的老师之一。他的数学课语言生动幽默,设计精巧细腻,指导点拨到位,既有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注重启发的现代教学风格。
  就拿计算教学来说,大凡上公开课,一般老师都不会选择这样的课型。理由很简单:枯燥、乏味,不像其他课型那样,能上得高潮迭起。可徐斌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老师应该对各种课型的课加以研究,并努力尝试实践,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实施课改后,徐老师就对计算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基本矛盾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分析。
  例如,他发现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买东西”,就是“逛商场”。难道课改后的计算课就是这样吗?徐老师认为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而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则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还有一些人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做到计算正确、熟练。徐老师则强调只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才能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驾驭方法的原理,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每只猴子都摘了14个。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操作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等等。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了这样的竖式(图略):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结合图片进行数形对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运用简化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不要看这小小的一个教学片段,徐老师却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它向我们呈现了计算教学中又一对基本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一般老师都会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仅从计算的正确率来看,老师可能很满意。但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未必!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再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可谓操之过急。
  所以徐老师认为,计算教学应该加点“甜味”――即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铺设一条道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在上述教学流程中,在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后,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出简便写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把学生一步步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繁,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由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创建了一种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有较强的教学机智,注重了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补充,因此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当然,徐老师对于计算教学中的一题多解,算法最优化等均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要不得,而部分老师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同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课要上得精彩,教师更应该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把枯燥的计算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思维展示过程,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2003-2020 小学数学专业网 粤ICP备19142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