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徜徉如歌课堂品味魅力数学――听吴正宪老师"估算"一课有感

徜徉如歌课堂        品味魅力数学                          
启东第一实验小学     高  敏
在“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吴老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实录与教学启示。
片段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在过去的学习估算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哪些困难?
通过学生边回答吴老师边板书,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1、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
2、估算是谁发明的?
3、为什么要估算?估算有什么用处呢?
4、什么时候估?。
片段二:青青逛超市
吴老师引导学生看了下面的一个例子:画面中一位小姑娘跟妈妈去超市购物,买完物品后画面定格:有五种商品各有标价,画外音:妈妈带了200元够不够呢?接着出示下面的题目: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有意义:
A、当妈妈想确定200元够不够时;
B、营业员要输入收银台时;
C、当被告知多少钱时。
答案很明显是A,能过本题目的解决,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情况下估算,什么时候估更有意义。
片段三:曹冲称象
吴老师给出了一个曹冲称象的例子:曹冲称象把石块搬下来分6次称得重量分别是:328千克、346千克、307千克、377千克、398千克、352千克。请同学们估计这头大象有多重。并请几个同学把自己的算式板书到黑板上。接着请这几个同学讲讲自己是怎么想的?并请同学们根据估算的情况给他们估算的方法起名字,于是有了下面几种情况。
A、300×6=1800,是把所有的数估成了300,都往小估的,孩子们取名为“小估”;
B、400×6=2400,都往大估的,孩子们很自然地取名为“大估”;
C、350×6=2100为“中估”;
D、300×7=2100为“调估”;
E、300+300+300+400+400+400=2100为“大小估”。
F、330+350+310+380+400+350=2120  为“近估”
吴教师对学生的估算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后,接着出示了计算机中的结果:20108千克和2108千克,问学生哪个对?为什么?让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来选择,以此也体现出估算的作用。答案当然是2108千克。题目到此还没结束,吴老师接着问:面对这个估算的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估算结果有所反思,“大估”的高了很多,“小估”的低了不少,其他估的比较接近,以此培养学生的估算品质。
片段四、解决两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
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
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大估,什么时候该小估。
……

纵观整节课吴老师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条件;她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学生的理解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发展与提升,真正落实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课标理念。

1、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到超市买东西、曹冲称象的故事、乘车、过桥问题……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由于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都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2、关注经验――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其实也接触过很多时候涉及用到估算的时候。如:买东西大概要付几元、大约需要几辆车……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学习“估算”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吴老师的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证。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
3、提供时空――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由此,便出现了:小估、大估、大小估、调估等名汇,学生同样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吴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一种“大气”的数学,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我徜徉其中,品味其间无限的魅力。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