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来自于生活,每个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数学,它伴随着人们走过了学习生涯。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一、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性的学科,它是由于人们生活上的需要才产生的。从原始人利用符号记数开始,经过数百万年的发展,时至今天人类发现微积分、探索空间概念等在数学领域上取得的突破,都是由于社会、生活对数学有此要求。曾经,我接触过一名小学生,她并不笨,但由于家庭原因,从来少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从来不需要她到外面用钱买什么东西等,以至她脑袋中缺乏这种经验及基本的金钱观念,以至在首次学习《元、角、分》这一内容时,并不能如其他同学般及时认识到到底元、角还是分是比较大的单位,及至以后所学的复名数计算也难以了解。于是,我从让她自己到小卖部买第一本练习本开始,引导她走向数学生活,并建议她家长让她多参与数学生活实践,积累数学经验,成效可以说是立见的。
而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中也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联系生活,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1、模拟生活化课堂。
近几年,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在英语课中运用得最多。我认为,“情景”教学之所以受到英语科老师的欢迎,在于它直观、富有新鲜、动感和趣味性、操作性强等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在情景中实践、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曾经听过我校老师一节这样的课,内容是一年级的《认识元、角、分》。教师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拿模拟钱币进行交易的游戏:课堂分成几小组,每小组桌上摆了很多商品,如书、零食等等,由小组长充当售货员,组员带着模拟钱币去购物。通过这样的游戏,为学生再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理解金钱与金钱、金钱与物品之间的等价交换规则,并从中初步建立金钱观念。我认为,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倡的数学要回归生活化。
2、把社会深入大课堂。
中科院研究员研究所研究院
“大课堂”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3、生活化的训练内容与形式。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就是说要学好数学就要学会思考,就要善于动脑。这样才能学好数学!人教版的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增加了一个训练,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既运用了新知识,又形成了综合能力。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要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必须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但有时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读题并不能让他明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在我几年的应用题教学经验中,这时候可能利用实际操作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学习了“年、月、日”以后,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通过这样一份练习,让他们到生活中去调查然后制作,既巩固了旧知,又联系了实际,开拓了思维,一举数得。又如:张立买来《寓言故事》和《英语幽默》各4本,共付20元,找回7.6元,每本《寓言故事》1.6元,每本《英语幽默》多少元?这类题目,普通学生可以立刻把它解答出来,但对于慢热型的后进生而言,却并不那么简单。先引导学生假设是自己去书店买书,并模拟出同样的书本和价钱,让他慢慢去理解这个过程并组织数量关系,最终能列出方程式。学生有代入感,对自己有切身有关系的事物,他们通常会反应得比较明显,并且记忆深刻,这样的方法辅导后进生,比光说算理效果明显得多。
三、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必须精心组织,不能滥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现在,教师多数十分重视创设生活情景,为了使课堂热闹,形式丰富,挖空心思之余便对生活情景生搬硬套,但偏偏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效果。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是非常严密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推敲,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离开了这一宗旨,就使整节课的结构松散,学生抓不住要点。其次,创设的情景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是为学生所熟悉的,脱离了这点,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印象不深刻,再精彩的情景创设也能说是流于形式。
四、数学必须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
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实用型的数学,它的学习目的是为日常生活应用所服务。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都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参考文献:《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教学研究》第260期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