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体现生活。”新课程标准一方面倡导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用”好教材,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一、课堂导入――情境化
案例:在教学进位加时,发现学生老是忘了把进位的1忘了加.于是灵机一动,创了一个情境:话说孙悟空从天上摘来仙桃.猪八戒见了,谗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想吃可以得先做数学题,做对了才有的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猪八戒有没有吃到仙桃?出示:
25 47 56
+38 +33 +23
---- ---- ----
53 70 89 让学生判断,学生兴趣高昂.经过细心检查,一致认为,猪八戒不能吃到仙桃,因为他太粗心,第一题,第二题把进的1忘了加了,第三题没进位却加了1.趁此,给予他们教育,能不能向猪八戒学习,做个粗心的孩子?大家一致说:不能!在后面的练习中发现.孩子们一个个特认真.那天的作业效果也很好.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将数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横生,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能在故事中得到教育.真是一举两得呀!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生活化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内容。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所教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在生活中找到“模型”。
案例:那天,帮学生认识平面图,孩子们一下子辨不出东南西北.我也和他们一起晕头转向了.于是孩子们一个个索然无味.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灵机一动问:"想不想到老师家去玩玩?""想""那先看懂老师家的平面图再到老师家去."好!"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下我家的平面图:
厨房 北
饭厅 门
卧室1
客厅
卫生间
卧室2 卧室3
阳台
学生边看边小声的议论:"老师家的房子好大,房间好多."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我问:"老师家的门向哪一面?到老师家门可不能弄错了.""学生一阵笑后,很快的说:"门向东"再问:"你们是怎样看出的呢?"因为有个指向标,上面是北""哦,那我家的客厅北面是(),南面是(),西面是()."顺手写下问题.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很快举起小手.再接着出示:1.卫生间在卧室1的()面,在卧室2的()面.2.从门向()面走到饭厅,再向()面走到客厅,再向南走到().再让学生互相说说各室的相对位置,最后布置学生画一张自家的平面图.效果还真好.
这让我认识到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做教师的也应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并把它用好!!!
三、自编题目――现实化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教学中应把数学融入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案例:教倍的认识时,学生一开始对什么叫倍有点摸不着头绪,后我灵机一动,用生活中的常见的事帮他们,看效果会不会好些.于是举例:爸爸吃了2个苹果,高宇(班上的小朋友)吃的个数是爸爸的2倍,高宇吃了几个?没想到效果还好.学生不仅很快懂了,还会用生活中的事来举例呢!徐耀涛小朋友说: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2岁,妈**岁数是我的4倍.沈谦说:我有4块糖,我弟弟的糖的块数是我的3倍.我弟弟有12块糖.孩子们一下子说开了.适时,学校要求各班级定书.我出了:我班定书10份,二(4)班定书30份,刚说到这,孩子们一口说出:二(4)班定书的份数是我班的3倍.嘿,真不可小瞧孩子们.同时,当孩子们对抽象的不理解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也是最好的教材,应善加利用!
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搜集素材,我们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