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数学与生活,实践与创新

数学与生活,实践与创新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它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精神,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未来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摒弃旧的思想理论,不断学习实践,更新新的教学观,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现代儿童的发展。下面谈谈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后一些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如一位老师在导入《时分的认识》时,这样问学生:小朋友,你们最近在看什么电视呀?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怎么知道这个时刻到了呢?看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看钟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很明显,这样的导入马上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

比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能调动学生情趣的情景题:春游租车。已知三年级有六个班,平均每班有45人,每个班由正副班主任带队。现已知一辆大客车载客量为40人,一辆小客车载客量为30人,问怎样租车最合适?这道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兴趣大增。这样一道四步计算且需要推理判断的应用题,在全员的参与下,不到几分钟便迎刃而解。因此老师要善于巧妙地应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 引导实践、总结规律、寓教育乐

实践出真知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而是一味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索然寡味。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学不得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实践力,会抑制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平移得到一个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就很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操作总结出的算理、规律,比死记硬背不容易忘记。

三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与其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在学生有了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增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如教分数大小比较时,可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幼儿园张阿姨拿来一个大西瓜,张阿姨说:我分给小明1/6个,分给小红2/12个,分给....请同学们来帮忙,张阿姨到底分得公平吗?这样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我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候也运用公开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片段:用纸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它的一个角,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什么三角形。正当我暗自庆幸其效果,想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时,一个坚定的声音冒出来: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眉头一皱,但又马上舒展开,难到你还有什么高见?不妨再听听看。那位学生自信地说: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老师追问到:为什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而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可以确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于是一层一层往里剥,没想到咱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分析与推理。

四 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所以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   (2)5*5-1,出乎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6*4。上课的老师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接着老师适地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