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数学生活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中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现以某县市2002年小学数学毕业会考中的两道题为例谈些看法。

    题一 下午2∶00,一根旗杆和一棵大树的影子的长度如下图。已知旗杆的高是15米。这棵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
    这是一道有关比例的应用题。20世纪80年代人教社教材中“比和比例”这一章有这样的内容,但也只是一道判断题,判断同一时刻竿长和其影长成什么比例而已。到了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删除了这一判断题及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其实此类题目是有关相似三角形知识的衍变题,之所以前两个时期作这方面的编排和调整,说明这个知识点小学生是难以掌握的。现将上面那道题放在小学生毕业会考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跟不上,他们解题也就有了困难。而出题者之所以将此题放在小学生毕业会考中,可能是因为觉得它贴近生活,每个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大树、旗杆。但出题者却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否认本题是道好题,但好题不一定都能用作测试题。如果在教完比例后,将此题作为数学活动课内容,那效果倒是不错的。

    题二 李强骑车从家去相距9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道:
    (1)李强在图书馆借书用了多少分钟?
    (2)李强在来回的路上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本题中说是折线统计图,实质是一幅运动状态图。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图,他们无从观察、推理,因而出现解题错误。其实这是新课程标准中7~9年级的例题,也是中学物理关于运动学的内容,作为小学毕业会考试题,未免为难小学生了。和上一题一样,本也是数学活动课及课外数学拓展、延伸的好内容。

    以上两题形式上是数学生活题,经常能看到、碰到这样的事和物。而实际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已经远离了生活,因为它已经被抽象成了纯数学,这样的纯数学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学和考核中要注意与学生知识的衔接,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解决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