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
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
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
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
教 学,课前我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去市场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
景。课堂教学中指名汇报自己购物结果,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通过“谁与
谁比、谁多谁少”的相互问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
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
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
可想而知了。
二、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
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
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购物”(认识
人民币)这节课时,我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象,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对人民币有
那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
相同了。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的进入新课。而且,购
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他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验以及相关知识,提到买东
西,孩子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币,提到人民币,孩子们又联想到了其他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
:各国的钱是不同的,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
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
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
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
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
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
二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4个男同学和2个女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个男同学和
每个女同学都打上一局,一共要打上几局?又如:小朋友排成一列做游戏,从前数小林是第9
个,从后数小林是第6个,这一列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等等。我把学生带出课堂,亲身实践一
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既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达到了让学生利用生
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
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
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
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
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
心理,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
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
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
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在
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
今年多少岁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我妈妈今年34岁。”老师把8和34写到黑板
上,“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4小,34比8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
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小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6岁,孩子比妈妈小26岁。
”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30岁;32岁
;35岁……”老师提示:“我的孩子今年15岁,给你们三个答案:30、35、40。我今年可能
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40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全班学生欢呼雀跃。
再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
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
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
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
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
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