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全过程。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通过今天的“课例研究”专题学习再结合我校开展两学年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我感觉在创设问题情境和如何活用数学教材这两个方面对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结合我的具体教学案例加以阐述。
第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数学教学的情境犹如一个“问题场”,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起到“场”的作用。对于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学生才能有效性的参与教学中。
【案例】我执教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这节内容时,课前预计到学生会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建模过程是个难点。为此,我巧妙利用与学生们谈话交流的方式,结合贴近他们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在不知不觉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课堂中几个教学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我邀了一个同学周末要到海洋极地世界(山东齐河)去游玩,准备买些饮料带去,(课件展示一些饮料的图片和相应的价格),你们能帮老师准备准备,并且算算花多少钱吗?生:(听到老师让他们帮忙,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生1:买2瓶可口可乐,2 6=12,花12元.(我及时板书于黑板)生2:再买3瓶农夫山泉,2 3=6,花6元(我及时板书于黑板)当然还有好多学生再出主意,我“话锋一转”,问学生们“买2瓶可口可乐和3瓶农夫山泉,我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们很自然的发现列综合算式(6+3)X2=18和分两步计算最后结果一致。
至此,“水到渠成”,我接着引导学生产生一个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开始热烈谈起来。
第二方面:“活用”数学教材 ,“用活”数学教材
1、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
【案例】我在教6年级青岛版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一节时,课前两天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大家课下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且想想它表达什么意思?上课时,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我爸爸爱喝啤酒,趵突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我爸爸刚刚买了尿素,她手里拿着个纸条念(学生吞吞吐吐),我发现上面写着总氮≥46.4%(学生不会念,我示意他板书);我家装棒子的(玉米)袋子上写着(又有一个学生拿着纸条念):济麦22 小麦良种纯度≥99%、发芽率≥85%(学生不会念,示意他板书);我星期天跟妈妈去华店“1加1”购物,超市购物满200元即可抽奖,中奖率100%呢。当然还有好多学生们举得例子(我当时感到非常惊讶,原来我们的学生观察如此仔细)。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们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
2、适当改编教材,异曲同工。
【案例】2011年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为期3年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专题。我在执教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见教材29页):扬帆远航之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时,恰逢9月27号,离国庆节很近。为此我把教材中导入课题的案例大胆舍去,把教材中52页11题的情境图加工充实后,在尊重教材例题基础上巧妙创设了同教材一样的问题情境,课后评议会上受到听课同行的赞许。【附情境图】
【该图片详见青岛版数学教材4年级上册52页11题】下面是我的课堂几个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生:嘁嘁喳喳(绝大多数):做手工,图上有剪刀、胶水、有红纸、有黄纸。有黄色的五星(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课前我早就料到)。
师:今天是9月27号,还有几天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我故意停顿)
生:(好多学生很激动)十月一日国庆节要到啦!他们在做国旗。
【设计思路:其实这是我早有“预谋”的,通过此情境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当然课本中的情境图也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此不赘述了,教学参考用书中很详细)】
师:(顺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学校现在有18个班,为了庆祝国庆节,学校准备给每个班发3盒卡纸用于手工制作五星红旗。请你提出一个与此数学学习有关的问题。
生:(绝大多数):学校一共发了(有的学生说:买来)多少盒卡纸?
至此完成与教材中的设计接“轨“ 总之:对于教材的充实、改编、还是必要的取舍,我认为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还有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经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爬滚打”,总结出在课前重视从三种角度出发审视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必要性。第一个角度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想一想编者安排本节内容在本单元体系中地位及作用,以及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编者安排每一个习题、练习题、例题、情境题作用如何等等。第二个角度从教者(教师)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还要分析本节课中几个热点:重点(考试中常见,对学生而言以后学习还需要必须弄懂的知识点)、难点(学生学习吃力,难以理解,教师如何突破)、联系点(与前面所学有关的知识点,与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的,一言以蔽之:承上启下)、兴趣点(本节教学内容有无让学生感到与他们相关的感到有趣的知识,没有,怎末办?创造情境啊,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拓展点(本节内容有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知识即拓展应用,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前两个角度即是课前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等,也就是要求教师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变通应用教材。教材是死的(静态 的),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学生,不照本宣科,仅仅教教材而已。第三个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审视教材:要求教师能分析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理解情况,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知识(课前备课备学生)。多想一想学生的想法,认识,学习经验。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也就是要课前读懂学生,备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系,尽量做到能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抓好教材的“三读懂”,创设适合学生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们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这些应该是课堂教学前我们教师必须有的“功底”。如果把这两样做好再把研修中学到的新理论加以实践,课堂能不精彩吗?
以上就是我在课例研究学习与实践中感觉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两个方面起了极大促进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