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停一步”海阔天空

“停一步”海阔天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姚健

新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的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尊重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机会,给学生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一节课上,我正在讲“分数除以整数”,当得到÷2=后,随手又出了两道题:÷2和÷6。问:这两道题谁会做?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于是,我让他试一试,谁知这个同学一上来就写出,我便立刻请他回了座位,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因为我断定他在胡扯。5不能被2整除,怎么就能随便改成相乘呢?于是,剥夺了他的发言权。这位同学很不服气地回了座位。看到这个情景,我忽然意识到:是不是老师错了呢?下课了,找到学生一问,才知道他的想法是:÷2=÷2=

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观念确实发生了转变,也努力在教学中寻找机会,体现创新。但如果我在主观上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忽视或不能发现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不能认同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给学生的主动性或积极性还以无情的打击,把他们的创造萌芽扼杀掉了,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不禁自问:作为一名实验二小的老师,怎能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擦肩而过?于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不仅给这位同学“平反昭雪”,而且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并请大家“监督”老师以后的表现。

事情真是凑巧,不久在教学“实际应用”一课时,我出示题目:学校买了三盒羽毛球,每盒12个,每个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两种方法①2×12×3先算一盒多少元?再算3盒一共多少元?②2×(12×3)先算3盒多少个球?再算一共花多少元?可是一位同学却提出还有一种算法:2×3×12,同学哗然,有的同学说,这种解法结论是对的,但算理不通,不能成立。那么是不是巧合呢?这回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鼓励他大胆地说出解题思路,原来他用的是“假设法”,先假设从每个盒子里拿出一个球,共3个需6元,象这样要拿12次,共需要2×3×12=72(元),在我一点一点地帮助下他讲解完,大家茅塞顿开,这种方法完全正确,并非巧合。我带领全班同学向这位同学抱以掌声,而这次的掌声格外的热烈和长久,我发现全班同学的眼睛都在微笑地注视着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把架子抛开,让学生与老师真正平等起来,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没有偏见,也没有武断,给学生一次创新的权利,“停一步”才能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听一听学生的解释,不管是否合适,都应给予鼓励,使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此外,老师还应该在教学前深入挖掘教材,充分研究教材,才有助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及时把握,给予正确评价,把创新的权利真正地交给学生。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