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三步曲”
北碚区梨园小学:龙海霞
数学家杨乐认为“数学是一种追求真美的艺术”。那么好的一堂数学课理当成为一首动听的曲子。那这首曲子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这样三步:
一步曲:扣人心弦的“起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课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良好的开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地催化剂。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开课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调”的设计可以是多方面的:用故事引入,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用设置障碍引入,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而迸发出求知的火花,进而情绪高涨,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新知识地学习中;用谜语引入等等。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步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的一节数学课应精心设计围绕主题,设计主旋律。在扣人心弦的“起调”之后,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这个 “起调”, 用 “合适”的问题,(也就是具有探索性、有较大开放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的问题),留足够的时空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合作――讨论――实践等数学活动过程。有层次的深入主题,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层层突破,最终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层次性,起伏跌宕,唱响课堂的高潮,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三步曲:余音绕梁的“终曲”。
课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发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记忆,它又能创设悬念,调动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结尾时,采用游戏:数方格。把同样的一个长方形以大、小两种方格进行划分,男生数时,女生闭上眼睛,然后女生再数。再汇报,并作比较。学生会认为方格多的那个长方形的面积大,接着教师出示这两个长方形,学生恍然大悟,一样大。只是方格大小不一样,教师设疑:用同样大小的方格去度量图形的面积,也就是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单位。采用这样的结尾,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对面积的认识,领会了用小方格直接计量图形面积的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起到了教材的前后连贯,调动了学生以后学习新内容的热情和愿望,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学生体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终曲”的精心设计也可以从多方面设计,比如利用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的练习结尾等,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引导课外调查、访问、实践等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应紧紧围绕“三步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积极的探索,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