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

仪征市龙河中心小学:崔小兵

 

课题 认 识 人 民 币

教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二册第60――62页“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10角,1=10分。

    2、使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中,通过认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3、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在购物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灵活思维和合作成功的快乐,

学生分析:

    人民币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一年级儿童年龄小,亲自购物机会少,对怎样使用人民币购物没有经验。因此,本节课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怎样使用人民币上。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内容,共3课时,本节“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为起始课。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分析,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依据这一理念,结合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的基础,对教材的呈现可做如下调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认识融合在一起,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三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其次,安排学生集体购物,多次安排取币、付币,学生体会到付币方案的多样化,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逐步把数学的问题生活化,抽象出1=10角,并类推出1=10分元。最后,组织“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盒(内装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各种商品实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课堂结构

教师的活动分析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整体感知

 

人民币

1、(电脑播放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明明和售货员付钱找钱的画面上)

  明明:阿姨,我买一只机器猫,请问需要多少钱?(电脑演示)

  阿姨:小朋友,机器猫的价钱是20元。

  明明:阿姨,给(给2元)。

  阿姨:小朋友,这只机器猫要20元钱呢!这是20元吗?

  明明:唔……

  阿姨:小朋友,你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

  2、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比一比,看谁学得好,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明明。

 

 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人民币,这样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

 

(一)分一分。

  1、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样式呢!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说明:金属制成的钱币叫硬币, 按照这种分法可以看出 ,纸制的钱币叫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硬币、纸币、元、角、分。

3、看一看你认识哪些人民币?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的认出它们?然后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小结:刚才几位小朋友介绍的非常清楚,其他小朋友表现的也非常好,拿的很准确。人民币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好朋友,所以大家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折叠,更不要涂抹和撕毁。你能做到吗?

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人民币进行分类,同桌合作讨论。

汇报:把硬币分为一类,纸币分为一类。把分币分一类,角币分一类,元币分一类。

 

 

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介绍自己是怎么识别的?(介绍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看,并相应的拿一拿。)

 

 

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1角、1分钱的人民币。玩具手表的价钱是1元,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付钱的?

(电脑演示文文付十张1角的情景及下面的讨论)

明明:这么付可以吗?

  阿姨:可以啊,1元就是10角呀!

2、我们也来数出十个1角!

学生明白十个1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再拿出一张1元和10角比一比,谁多?谁少?

  学生总结:1角等于10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进度的方法,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拿、数、想、比等手段,饶有趣味地得出了1=10角,1=10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课堂结构

教师的活动分析

学生的活动分析

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

(三)换一换。

  1、(电脑出示人民币)请学生从信封找出5角、5分、2角、2分,走下去自由选择一位好朋友互相说一说、认一认。

  2、老师这儿还有两个题目等着你们来解答呢!(电脑出示“试一试”图)一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几张2角可以换一张1元?

3、哪些小组愿意开小银行给大家换钱呢?

这样吧,这儿有唐老鸭银行、米老鼠银行、阿凡提银行(边说边给指定的组发各个银行的标志牌),请这三个银行的小朋友起立,然后大家互相推选银行工作人员,每组推选三人,选定好后给这些工作人员挂上银行的工作牌。(边说边发工作牌,学生互相推选)剩下的同学就是裁判员,活动时要看清楚自己小组的工作人员换得对不对。请其他三组的同学拿出1元钱,想一想是换5角呢,还是2角?想好了吗?请大家任意选一个银行换一换!

说明: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想一想,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1元可以换25角,52角可以换一张1元。

 

 

同学们模拟银行换钱活动!

汇报:说一说自己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学生互相评价,老师进行奖励。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模拟“小银行”的换钱活动,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了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活动中兴致盎然,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应用创新

 

 

 

体验生活

 

 

 

 

 

 

 

课堂结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这里有一张5角币、二张2角币、五个1角币,从中拿出5角,怎样组合?

4、明明买回了机器猫,又突然想起要给小军寄一张生日贺卡,于是他又来到了邮局。

(电脑演示)明明:阿姨,我买一张邮票。

  阿姨:一张邮票的价钱是8角。

  明明:啊?在人民币中,有1角、2角、5角,就是没有8角的呀,这怎么办呢?

  是呀,怎样付8角呢? 你有办法吗?

5、明明寄完了贺卡,发现妈妈给他的钱还剩下1元,明明决定为自己添置一些物品。可是明明只有1元钱,能买哪些物品呢?

6、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要推选出一名商店经理,哪位经理来介绍一下你的商店?!

 

教师的活动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合:既可以拿一种人民币凑成5角,也可以取二种人民币凑成5角。看来,只要动脑筋、大胆尝试,同一个问题就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决。 (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自由猜测。

           

 

各组互相推选,并给小经理挂上了工作牌,小经理介绍商店。

同学们拿1元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欣喜地开

学生的活动分析

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现自我,在教师营造的“创新土壤”中个个成为创造之人。

商店购物活动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特点。教师通过创设购物环境,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

设计意图

 

 

应用创新

 

 

 

体验生活

 

7、看来,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1元钱!除了用它购物外,还干什么呢?对,把它存起来(出示储蓄罐,投钱入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用这些钱去支援贫困地区的小朋友。

1元钱还能买哪些物品呢?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钱呢?课后请同学们到商店里去调查一下,下节课进行交流。

展销售和购物活动:“小经理”大声地吆喝“快来买呀!”其余学生忙着挑选商品……)

同学能汇报一下刚才活动的情况?

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处理,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不但使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充分,而且达到了“课虽尽,趣更浓”的效果。

全课总结

巩固深化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常用的人民币。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最后,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转变了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