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长度单位”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数学课堂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教学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如何让课堂富有生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智慧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我以人教版第三册《长度单位》这一单元为例进行教学实践的尝试与反思。
建立计量单位的观念(即表象),知道并逐步掌握有关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学会用所学的一些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但这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单位的进率,却难于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估计或实测。而“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又是初步接触,对于建立“1厘米、1米”表象后,学生如何建立 “2米10米,20厘米……”更多的表象,如在( )里阗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我的床长约2( ) 铅笔长约15( ) 青菜的长约20( ) 学校的大楼高约20( ),获得这些感性上的认识更是困难。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具体表现为:
一、由趣引思,激发自主探索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始自终主动参与学习。对于人教版教材,虽没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尺来量,量较短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目的让学生自选实物作测量标准去度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用长度单位去量,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但是,事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尺的机会较多,他们不会像教材设计的那样首先想到用实物去量,而且也实在想不通:好好的尺不用,非得用什么实物,转一圈又回到尺上来呢?为了激发学生学得兴趣与冲动,我是这样导入的: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给大家讲个笑话《买鞋》。你们愿意听吗?
生:(齐)愿意!
师:不过有个要求,听完后要回答我:这个故事好笑在哪里?
生:(迟疑一下)好!
师:古时候,有个人的鞋穿破了,准备到很远的集市去买一双,他用一根绳子量好脚的长度,就上路了。到了集市的鞋店,准备拿出做尺寸的绳子,找来找去找不到,急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只好对老板说:“我做尺寸的绳子不见了,我回家找找,等找到那根绳子再来买吧。”说完就回家了。
师:这个故事好笑在哪里?
生1:(边笑边回答)那个人怎么这么笨呀,路这么远,为什么还要回家呢?那里找根绳子再量一次不就得了。
生2:用自己的脚试试不是更简单。
师:是呀,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没想到呢?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这样的困难。但只要善于动脑,一定会找到最佳的方法。
师:大家注意没有,这里买鞋的人量鞋的工具是――
生1:是绳子
生2:为什么用绳子,那直接用尺子不是很好?
生3(想了想):尺子是硬的,怎么量哦?
生4:不是也有软的尺吗,我妈妈做衣服用的尺就是软的……
师:刚才小朋友争执地很激烈,也很热烈,我看到了你们的思维火花,真是很高兴。那时候呀人们还没发明尺呢?
生(嘀咕):那他们是怎么来量东西的?
师:是呀,那他们怎么量的?用什么量的?你们能猜测一下吗?
生1:可能就是用绳子。
生2:可能用木头。
生3:也可能用石头,橡皮……
师:是呀,生活中存在的物体都有可能被他们当作量长度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起用古人的方法用我们身边的物体量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
这样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件物品的长度数据表示方法不一样。这样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古人买鞋”引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听故事的同时,既找到解决办法的最佳途径,又经历了一次尺子演变的过程,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感悟,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中产生了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与必要,从而有了学新知的欲望。
二、善于设问,在开放中发展
对于很多知识,学生往往知其结果,而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是这样”?课堂也多了很多平淡,少了很多精彩。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疑问中寻求,在争论中辨别,在辨别中发展。对于“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这部分内容 我觉得有很多我们值得挖掘的地方。
教学片段二
……
师: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生1;有很多数
师:是什么数,请把它们读一读。
生1:0、1、2、3、4、5、6、7、8、9、10、11、12、13、14、15
生2;我的跟他不同,我是从0――20
……
师:对,尺长一些,这些数就多一些;尺短,这些数就少些。那尺子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起点)
生1:老师,尺上还有长短不同的线
师:我们把这些线叫做“刻度线”
生2:我的尺上还有“cm”
生3:我的尺上没有,只有“厘米”
师:“cm”“厘米”是测量物体的一个长度单位,它们表示的是同样一个长度,是不同的表示方法。我们从0刻度起,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刻度。
师:(故意露出疑惑的表情)奇怪,这些刻度线为什么叔叔阿姨把他们设计成长短不一的呢,如果一样长多美观?
生1:老师,这样做不行的,那几厘米到底到哪个刻度线,不容易看清楚了
生2:第二长的刻度线表示到一半了,就不用去数了。
师:说的有道理,叔叔阿姨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
……
师:**的尺上最大刻度是15,***的尺上最大刻度也是15,猜测一下哪把尺长?
生1:一样长,都是15厘米吗?(教师用询问的眼光看者全般同学,大家都很肯定)
师:(演示比较:2把尺有长有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也露出疑惑的表情)还是 同拿不同类型尺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吧。
生2:(学生露出兴奋的表情)老师,老师,我发现秘密了,原来0刻度前面和15刻度后面空的多少不一样?
师:真的吗?我们大家也一起来看看。(发现原来就是这么回事)观察得真仔细,谢谢你的帮助。那我们在平常量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从尺的0刻度起,而不是从尺的端点起。
……
师:(教学用厘米量后)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看来我的这把尺要扔掉了,不能用了。(边说边出示一般没0刻度的断尺)
生1:老师,不用扔,还能用的,可以把随便哪一个刻度当作0刻度,那下一个刻度当作1刻度,这样依次下去。
生2:不用这么麻烦的,只要把对准物体的最后一个刻度减去最前面的一个刻度就行了。
师:那我们试试(指名上台演示并做相应的练习)
……
这一片段其难点第一:能区分“尺的端与”“0刻度起点”的不同,第二::断尺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内心世界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案例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善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同样刻度的尺为什么长短不同?短尺是不是应该仍,不能用了?为什么叔叔阿姨把刻度线设计成长短不一的呢,如果一样长多美观?这些问题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思考和交流提供了舞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一方面个体表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快感。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成功,学生在快乐中得到了发展,又再次激起追求下一次成功的欲望,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三、善用习题 灵活 应用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教学“厘米”后,我把大量的测量活动带到家里实践,也并不事先让学生来认识软尺,让学生在碰到问题后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教学片段三
师:昨天大家到家做了《课堂作业》,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都是利用自己的学习尺完成的吗?(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怎么不能?。
生1:老师,量自己腰一周的长度,是不能的。因为我们的尺是硬硬的,折不来的,要断的。
师:(教师拿学生尺示范一遍)果真这样,那怎么办呢?那你是怎么量的,老师很好奇?
生1:(洋洋得意)我拿来妈妈做衣服用的皮带尺量的
生2::我也是这样的
生3:我是用木匠用的那种卷尺量的。
……
师:大家真有办法,看来叔叔阿姨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于是发明了各种工类型的尺。
生4:老师,我不用软尺也行(大家都用不相信的眼光看着她)
师: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也很想知道。
生4:(她边说边示范)我是用绳子在自己腰上饶一圈,做个记号,再到我自己的尺上去量。
生(齐):对呀,也可以的,哇,真了不起。
师:看来今天我们大家又学到了一种量物体的新方法,真得感谢她。当我们身边没带软尺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中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量什么长度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软尺或绳子来代替?
生1::花坛一圈的长度
生2:胸围长度
……
师:(认识各种类型的尺后)皮带尺有50米,还要合拢,拉开,太麻烦。我们何不设计一种像米尺一样量起来方便也用木头做的50米的尺,多好。
学生:(都笑了)不行的,那这样的尺怎么放到房间里去哦,.房顶也要穿了。
是啊,教学的精彩在于课堂,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是再恰当不过了,“以曲代直”的思想对于一个才8岁的小孩来说已经太难了,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想到用软尺,甚至是“以绳代尺”。借用叶澜教授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四、生活中应用 比赛中提高
对于“长度单位”这一单元,会度量是重点,但我觉得重中之重还是学生能根据“1厘米”“1米”建立的表象去估算物体的实际长度。估算不是只存在与计算过程中,存在与数学课,更多的是存在与我们的身边,存在与生活中。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小朋友已经掌握了估算的本领,回去与爸爸、妈妈比比,看看谁估算的本领大,明天把比赛情况告诉李老师。(比赛内容见下表)
和爸爸妈妈比一比
比赛项目估算 实际测量 比赛结果
爸爸或妈妈我
筷子长
杯子高
碗口宽
椅子高
电视机高
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最感兴趣,学生想用学到的本领到父母面前表现一下,想到父母面前炫耀一翻。作为教师,何不好好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这样学得认真,学有所用,学有比较,学有反思,学有激励。第二天,学生都饶有兴趣的进行了汇报:
生1:老师,我赢了3次,输了1次,1次打平。
生2:我赢了2次,输了2次,打平1次
生3:我赢了3次,输了2次
师:爸爸妈妈的年龄比我们大,为什么输了呢?
生:他们估算的本领是我们大呀,因为我们学习了,他们没学过呀。
师:看来学的知识是真的很有用处。
生4:老师,我同爸爸比,但每次都输了。
师: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生4:我家的碗是爸爸买来的,所以――
师:你爸爸的碗买来的时候量过吗?
生4:没。(想了一下)哦,我家的椅子是爸爸做的 ,所以他知道椅子有多高
生5:老师我知道他爸爸,为什么估算本领这么高的。他的爸爸是做木匠的,经常要用到尺,要估算,所以估算的本领大。
生6:是的,我爸爸也是做木匠的,他的估算本领也很高。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4:我爸爸的估算技能已经很高了,我平常也应该多练习。
……
学生在小小课堂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了在大社会遨游的无穷乐趣,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方法在交流中领悟,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课堂已真正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场所、展示的舞台、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