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教材即教参。即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现行的试验教材均只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参考资料,不再具有过去教材那种“权威性”,也不应该具有那种“权威性”。因此是否为试验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不影响新课标的实施,相反还有利于新课的实施,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笔者的理由有四: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是国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新的课程纲领,以它为指导编写的、经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材(包括试验教材)均应该能够较好地体现它的精神实质。因此,试用这些教材对于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能因为教材的不完善而抵制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坚持试验不动摇。
其二,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现行基础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它是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我们还处在新课标实施的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对新课标的认识都还是很不成熟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有一个不断领会、不断丰富新课标的过程,那么,现在为不成熟的教材配上不成熟的教参,便会禁锢我们的实践,这对新课标的实施是有害而无益的。
其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第一线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这不仅明确了我们第一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给了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的自主空间。教过新教材的老师都说新教材难教,其实,难就难在新教材给我们的空间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自主地设计教学,甚至选择教学内容。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特点,如果用一本教参来“指导”,这不是有违新课标的初衷吗?用过新课标试验教材的老师还知道,新教材(尤其是数学教材)在“可读性”方面不如以往的教材,也不再过分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教材教法”。笔者对这一点的理解是:这不是新教材不重视这些,而是把这些工作留给了教师,由教师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一个“再组织”,这更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四,自从我国施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发行制度以后,教材的“权威性”正在逐步淡化,教材正逐步变为教学参考资料。目前,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各地均出现了一些试验教材,国家没有、也不会从中评出“最好的教材”,好与不好,完全由“市场”决定。用与不用某套教材,国家和地方也没有做硬性的规定,都由学校(教师)自主决定。肯定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优势和长处,但它也仅仅是我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贯彻新课标已经有了很多的教学参考了,教材已是教参了,何须再出教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教材、所有的资料都仅仅是一位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的话,那么这位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定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了。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期望这样的局面出现吗?
“教材即教参”――新课标需要的理念和行为!
200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