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体会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义务教育教材比较有叶么明显的区别?

纵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发现它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采取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它与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如下明显区别。

一、删“难”增“感”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计算方面减少了题量。较难的知识,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直接删去没讲。相反,一些准备性的知识,像数一数、比一比、分类等增大了感觉认知的空间。比如,“同样多”、“多些少些”在旧教材中是同“分类”放在一起教学的。三部分知识共计不到两页,且在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带而过,学生认识肤浅。而在新教材中,“同样多”和“多些少些”合并在“比一比”单元中进行教学,并适当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多感性知识,使学生对“比”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而“分类”一节则自成一个单元,放在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动手感知。此外,教材在原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体(并增添了一套学具)从而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及早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情境”交融

新教材在讲授新知识时,多以故事或精彩的生活画面引入,如“比一比”,是以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有趣故事引入,在“分类”中,是比妈妈领孩子逛商店引入,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以阿姨领小朋友近动物园引入,这样就使得数学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而不再是孤立存在,并且从中还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算法多样

新教材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如“图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可以连着数,可以接着数,也可以想数的组成。再如 9+5=?学生可以想10+5-l,可以接数,也可以凑10:9+1+4。对简便算法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强求。这样就使得学生不拘一格,各显其能,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与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有了很大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重“实”。

新教材在设置“比一比”题型中,多是小鸡对虫子、兔子对笼子。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而不再牵强附会。在“第几”中,又将全家福引入做一做,使学生易学好记,又倍感亲切自然。在数序数学中,又设置了学生赛跑的题型和科学家发射的场面,如□、□、8、□、6、□、3、□、1发射!使学生在做题中受到热爱体育,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2.激“趣”。

在练习中,也往往出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如大象搬木头、小丑要杂技、猴子捞月、小猫钓鱼等,使学生在趣中学、乐中练、感觉轻松,受益匪浅。

3.求“活”。

处理习题时,从容了许多,不用再担心学生说到不“点”上去。因为现在有许多答案并不唯一,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像在原教材(课本18页)中是这样设置的:4-3=□,而在新教材(见课本28页)是这样编排的:4-□=□,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也有一些事令老师尴尬,当然这种“尴尬”在学生身上仍是可贵的,如新教材49页一幅小鹿喝水的画面:7-□=□,□-□=□,教材原意应该填7-2=5,7-5=2,因为图中5只一堆,另2只一堆。但偏有不少学生填7-3=4,7-4=3,原因是喝水的有4头,不喝水的有3头,真令人啼笑皆非,但又不能随意扼杀学生的创新,尤其与学生学了分类后,这种理解也是允许的。最后只好与学生达成共识,却又不甘心地附上句:老师的列式也是可以的。瞧,学生可真是唱主角了。

四、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教材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你认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方面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1.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针对这一理念,新教材克服了过去课程繁、难、偏、旧的现象,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第38页“分类”,情景图是妈妈带孩子去商店买玩具。这一情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这样的设计: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商场(或小卖店)去做调查、访问,看一看商店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可以请教父母、售货员阿姨),看谁记得准、做得好。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怎么摆放”与“为什么这样摆放”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活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第91页“认识钟表”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处理。

2.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在例题、做一做等插图的设计上,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

如,在学习“长短”时,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这幅画面,提示教师在进行“长短”的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长短的方法。

另外,“高矮”、“几和几”、“分类”等的主题图以及一些练习题插图的设计,都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素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3.“数学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也是课程标准的意图之一,针对标准这一精神,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一些情景图都色泽明丽,充满童趣,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便于教师投影。另外一些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教师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提供了方便。

如,教学0的认识时,教材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小猴子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教师可将这个过程制成电脑课件,展示桃的个数由2――l――0的变化过程;盘里有2个桃,记作2;小猴吃了一个,还剩一个,记作1;又吃了一个,盘里桃的个数就是0,记作0,通过以上过程展示,使学生初次感知“ 0”的含义。

另外,小猪帮小兔盖房子、野生动物园、喂小鸡、效游等,都可以制成动画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你认为在新实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1)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浅层面上,更要达到“用教材教”的深度。

①数学思想方法要渗透到位。教数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通过本节课要教给(最起码是渗透)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一种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方式,着重要培养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素养。这是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认真考虑,深刻挖掘,并在上课时深刻体现的。在教“一图四式”一节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和可取的,但本节课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本节课更深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而在小结时,把这种数学思想推向一个广阔的空间,即新问题可以转化为旧问题来解决,新知识可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从而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这种数学思想在必要的时候转化为一种能力。

另外,对学生的猜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瞬息即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9加几”一节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9+7是用“给9凑10”这一规律,如果学生提出的给“7凑10”这一作法不做理会,则白白丧失了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时机,而这种方法恰恰是数学家搞研究常用的方法。同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这些瞬息即逝的“点”并充分利用,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②课堂小结应具有其应有的开放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汇报交流,这一点固然可取,但如果引导不好,学生自己的小结往往是浅层面的,仅仅停留知识性内容的总结上,一节课要体现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思考规律等往往总结不出来,这时教师的“点睛之笔”要发挥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新知识要想法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一节课不仅要总结出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善于从表面现象中发现规律,教给他一种善于质疑,善于总结的思考习惯。只有这样,小结才能发挥其开放的作用,数学才能成为开放的数学,学生才能学到开放的数学,数学课才能真正“升值”。

(2)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落实到位。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启发性,学生不需动脑就可以答出,从而学生变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工具,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回答是“是”、“对”、“正确”、“欢迎”、“可以”、“会”等“短话”,全班学生一种声音,而缺少富有个性的有独特见解的“长话”。学生成了配角,老师成了主角。即使老师提出了比较有“份量”的问题,大多数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课上得“顺利”,也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权利,而变着花样代替了学生回答,仍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有些学生已经会的知识或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完全可以学会的知识,有些老师还烦烦地讲来讲去,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讲”得很复杂,把原本学生自己可以“悟”出来的东西,被老师讲得支离破碎,学生反而不会,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以体现?

(3)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成为本次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亮点。但要注意教材提出的问题设计要到位,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需要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为了追求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设计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研究的话,那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什么时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合适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操作实验性强的题目教学中,最适合小组合作。这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知识就潜藏在操作的过程中,但操作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小组合作。

②对于开放性题目,如果对学生划定了条条框框,就会禁锢住了学生的思维,起不到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相反,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就会各尽所能,取长补短,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③对于有争议的题目,可以实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从讨论中找答案比教师直接传授要容易接受的多。

4.你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教研部门应重点做些什么工作?

(1)组织指导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教师的指导培养,培训好教师,使教师理解新思想,树立新理念,实践新方法。

(2)做好优秀教研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课程改革刚刚起步,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必定会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好的作法,及时地推广总结,必能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3)提出改善教育评价机制的主导意见。改变以往学校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完善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