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大纲》的最大差别在于:首次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课程价值由单一的工具性价值转向多维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 什么是数学的过程性价值呢?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就是数学的过程性价值。
传统的数学过多地注重了它的工具性价值(在过去称数学就是‘‘算术”),这个片面的理解,导致了许多人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学会解题。中国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举世公认, 同样,中国的中小学生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据统记:现在的科学知识每两年翮一番。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掌握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基本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依靠本身的能力自我发展而得到的,这个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就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个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只能靠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这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体现出数学活动的“过程性价值’’。
过程性价值具体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也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而学到知识和技能, 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过程性价值就体现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在这个基本模式中,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学问题中,抽象概括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建模,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因为,依据“学科中心理论’’认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是靠学生这个主体本身自己建构的,是―种内在的心智活动,是内因所起作用的结果,是教师这个外因不可替代的。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教师这个外因永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怍者。学生这个内因,是在外因的组织引导下,通过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得到结果。所以,更具体的说 , 过程性价值就体现在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为更好地体现‘‘过程性价值”,教师又应当怎样做呢?
(一)抛弃只重结果的思想,树立注重过程的观念
多年来,由于教师都是在传统理念下进行教学,即使有所创新,也极难跳出只重结果的圈子。只有完全抛弃只重结果的传统思想,用新的观念、新的理论重新武装自己,确实明白:教学就在于要把构造知识的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教师指导的条件下重建知识。在重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第一位的,“知识与技能”是第二位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自如地注重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构造知识的全过程。
例如《有几支铅笔》 (第一册,下同)一课,目的就是建立“加法”这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是通过学生在利用情景图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具体地说,是在让学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体会这一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而建立起“加法‘’这个数学模型。所以数学活动的重点就放在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情景图,通过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上面。而过去的教学就缺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这一重要过程。
(二)牢牢紧扣《课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目标,行动的指南,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经制定,―般难以更改。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为〈〈课标〉〉服务的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它不是死的,是可以改变、再闯造
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社会习性的多样,学生层次的高低,使得在刨设情境时肯定有所不同,学生活动的层次也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忠实〈〈课标〉,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救学《最喜欢的水果》一课时,我认为在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这两方面,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体现的不够,在教学时我增加这两方面的体验:让学生讨论“要买―些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应该买哪几种水果呢?每种水果要买多少呢?”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到解决方法:先要统计水果的种类,再把水果分类记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把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形成书上的象形统计图。完整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三》勤思考,勤动手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是怎样的?他们的认知程度怎样?这个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怎样去组织、引导学生去探索,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创设情境必然需要一定的教具、学具,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动手。另外,在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难以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索,这就需要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际去反思,去总结,去改进。
前例〈〈最喜欢的水果〉〉一课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两点,本课在教学设计时三易其稿,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才觉得符合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让学生体验到位,不急于求成
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各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的、系统培养而形成的。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错误,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分三年为一个学段设计标准。这样的改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去探索、去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燥,不要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要让学生的各种体验到位。
〈〈猜数游戏〉〉这节课的单元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本课内容的呈现就是通过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积累,在游戏中学生自己完成有关6和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所以,本节课应当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游戏,去发现、整理所有关于6和7的加减法算式,从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和有序整理的方法,而不是现在就让学生熟练掌握关于6和7的加减运算。
在整个第―册教材中,每一个学习的内容无―不是通过创设情境展开的,而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根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总之,关于数学教学,正如〈〈课标〉〉中所述:“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过程性价值是以往传统数学中所忽视了的,而又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当改变过去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工具性价值的严重错误,回归到数学的根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对过程性阶值的精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