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有感
丰宁满族自治县南辛营实验小学 宋玉生
摘要:在数学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并用” 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也有利于当前的学习。,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标新立异的进取精神,敏捷的思维能力,开阔的思路,灵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明创造,也有利于当前的学习。
数学王子高斯在读小学时,一次他的老师要求全体学生计算1+2+3+4+5+……100,小高斯通过观察发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迅速计算出了1+2+3+4+5+……100=(1+100)+(2+99)+……+(50+51)=101*50=5050。这是小学生显示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典范。这启示我们要重视让小学生参加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像学者探求真理那样创造性的学习,以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并用”,“运用多种感官”是指在教学中,让脑、眼、口、手充分参与,积极配合,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多种方法并用”是指在教学中,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积极探求不同的途径,使用不同的方法,尽量达到最佳效果。
在冀教版过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方法运用”策略。
一、 激趣:
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还取于许多非智力的因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的欲望。比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对学生的优点首先进行表扬:“同学们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分析透彻,今天愿意不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在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才华呢?”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却在学生心中掀起了波澜,孩子那种天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而生,可以说学生的情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二、 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都希望有一个自由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则会使孩子们自由成长。
另外,有些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是用归纳推理得到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考察、引导学生对这些性质、定律、法则、公式作出猜想,再验证其是否正确。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精心的设计了这个环节,复习平面图形后,抓住时机,问:“既然平面图形有边、长、宽,那你们猜一猜,长方体都有啥呢?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这样一来,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头脑中迅速迸射,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想象,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活。
三、 操作、观察。
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知识时,要从对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 ,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学具进行拼摆、切割、测量等。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借鉴切割法进行一个研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备好的土豆,动手切一切、摆一摆,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一系列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了长方体有对面相等的6个面、三组组内外等长的12条棱、8个顶点。
四、 验证
验证是一种积极科学的学习态度,猜测只是学生在以有知识基础之上,丰富想象力的结晶,还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所以,对结论进行验证是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有效途径。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开始时,出示图形得出长方体初步认识,再通过拼摆、切割、测量、操作、观察最后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五、 延伸: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孤立的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四十分钟,应是前有基础,后有发展,课上与课下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联系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关于长方体的认识有许多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一下,然后把你研究的结果告诉老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这又一次带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多种方法运用,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步伐中快乐的学习,并且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在老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