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发布于 2020-01-30
- 分类:课堂艺术
- 阅读()
- 评论()
弹性预设让生成更精彩江苏省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陈东栋(213213)在“分数的意义”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出现了如下一幕:[教法一提倡者]师1:对于这节课,我的教学设想分为三步:第一步让学生利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在得不到整数的情况下,引出分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分数的产生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第二步让学生说一说,你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第三步通过三个操作,突破学生对分数的原有认识,建立单位“1”的直观表象,并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具体的操作是①让学生利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分数,使学生明白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②让学生利用一张标有刻度的10厘米长的纸条折出分数,让学生明白可以把一个度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③让学生利用六个三角形(或圆片、纸片)的摆放,让学生明白,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让学生明白对许多物体进行平均分,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教法二提倡者]师2:我认为前两步的教学设计较好,但第三步利用操作归纳分数意义的设计,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教师预设的三个操作,看起来学生动手了,但学生并没有从操作中真正明白分数的意义,只不过是在完成教师的预设教案。我想能否把三种情况或者更多种情况的操作合并为一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生成一些问题(如:一张圆片、两张圆片、六张圆片的二分之一所代表的具体个数是不同的),然后以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师3: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但是,课堂中学生到底会生成哪些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又将如何控制?师4:我认为第一种教学设计利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分数的意义,虽然教师在教学时框的过多,但必要的教学预设还是需要的,在第二种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否生成出一些有效问题,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分数表象,教师很难预测。师2:课堂不可能没有问题,学生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为了得到结果,而牺牲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着重点不在最后的结果,而在于得到结果的过程,至于学生掌握的广度和课堂时间的控制等问题,可以借助其它方式加以解决。师5:针对学生掌握的广度而言,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合作交流,以集体的智慧化解操作中的难点,这样既可以缩短探究时间,又可提高学生掌握的广度。……思考: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感到学生学的被动,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中没有闪光点,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中,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学预设中,生怕学生偏离教学预设的正常轨道,而对课堂教学的中偶发性、生成性问题弃之不顾。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生成问题,即使产生了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空加以解决。分析以上两种教法,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只不过是出场的顺序不同,教法一:把知识分解为零碎的小块,然后把学生经过操作所得的结果加以整合,得出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其得出知识的过程虽然很顺利,但是学生的思维却因此而停顿,失去了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动手操作变成了机械的执行。教法二:同样也借助操作,只不过把问题埋入操作中,让学生在生成的矛盾的碰撞中产生问题,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与探讨中生成并接纳知识。在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中产生的对话与交流,与其说是同一内容,两种不同教法的争论,更准确的说是两种教法,不同教学理念的碰撞,前者注重的是结果,而后者注重的是得出结果的过程。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怎样的呢?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此,我们的教学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预设,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