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学期教下来,遇到很多问题,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尤其在教学二年级第二单元加减法的估算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深有体会。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确,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同时,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原来的教材,估算教学出现的篇幅明显增多,更有了专题的估算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第一学段中,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实施建议中提到“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我想教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对估算的教学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困惑。我们是否应对教材的理解上达成一定共识:
因为这里涉及到的数是两位数,对学生来讲精确计算并不难,在估算时学生精确计算,在学生口算、笔算很方便的情况下,应该是允许的,因为题目中没有显示出估算的优越性。因此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
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
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如学生想到:把热水瓶的28元看作30元,烧水壶的43元看作50元,茶杯的24元看作30元,合起来是30+50+30=110元,学生认为带100元钱不够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学生应对自己的估算结果做出解释:带的钱应该是少于110元。
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学生的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估算过程的解释,课本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表达,书面作业时我认为最好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用文字简要写出解的,但学生应对自己的估算结果做出解释:带的钱应该是少于110元。来,不写出来有可能老师不领会学生的用意。估算的方法上,如两个数相加,既可以两个数都取近似数,也可以其中一个数取近似数,总之方法要结合题意灵活选择,不一定是四舍五入法,但有一条老师要清楚: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这里学生的口算基础是: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如估算58+34,可以是:
①58看作60,34看作40,和小于100。
②58看作50,34看作30,和大于80。
③58看作60,34看作30,和大约是90。
④58看作60,34不变,和小于94。
⑤58不变,34看作30,和大于88。
⑥58看作60,34看作35,和大约是95。
⑦58看作55,34看作35,这种方法就不要了,因为55加35超出了已学口算范围。
这样估算倒不如按原题口算了。
由此看来,估算方法多样,忌讳老师追求统一答案。
总之,估算以熟练准确口算为基础,估算为笔算而服务,也能直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估算的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可以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估算意识远比训练估算技能重要。如何对待估算,更多的问题是在教师自身观念而不在具体的题目中,如果能准确把握估算的重心,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