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例谈算法多样化的“点睛”艺术

例谈算法多样化的“点睛”艺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与传统数学教学中“每种运算只讲一个方法,每道题目只有一种解答思路”相比,无疑有助于避免学生思维僵化,发展学生数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作为一项新事物,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了自觉的探索。笔者在调研中普遍看到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先出示问题,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的题目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解法的,教师也不遗余力的启发、引导;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花在这一环节,而后面的交流、评价似乎变得异常“轻松”,学生依次发言,教师一律称好,最后出几道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就算结束。似乎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仅仅是多种算法吗?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叫“好”上吗?许多报刊的探讨已经对此说“不”,日本学者岛田茂也说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另一种危险,即是过分的开放以致认为任何一种解答都是可以接受的。”算法多样化应防止陷入形式化的误区,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指出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多样化的算法之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算法的价值,以及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本文正是从此角度谈谈如何作好这一“点睛”之笔。

“点睛”之一:多中择,灵活选用

数学课堂中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化后,常常表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或较优的角度考虑,或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总是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就是好,或是无所适从,等待由教师主观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化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这个过程应当是在小组或全班的交流中进行),正确地认识每一种算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教师不一定需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解法,但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多种算法中,有的是基本算法,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扩展应用,有的是特殊算法,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经常这样“点拨”,学生即能学会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最优或较优的算法。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计算:  ÷  ,学生尝试后主要得出四种解法:  =0.525,   =0.875

0.525÷0.875=0.6=    21÷7=3,40÷8=5,3÷5=  ;③原题=

    ×40)÷( ×40=21÷35=  ,④原题=

  ×  )÷(  ×  =   ×  =

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辨析各种算法的优缺点。

师:同学们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①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算;②是直接相除;③、④用了商不变的性质。对上面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

1:第1种方法只能用于那些分数能化成小数的题目,象

÷  这样的题目就不好算。

2:第2种方法好象不正确,它的结果碰巧对了。

3:刚才老师提到第3种、第4种都是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算,我发现不一定要把被除数、除数都转化成整数,把除数转化为1就很方便。

4:(很兴奋的接着说)只要将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就行了。

比如: ÷   ,就等于  ×  ,(  × )÷(  ×  =  × ÷1    

除以1可以省略。

(这时候没有学生关注生2的说法,教师作了适度的提示:第2种方法也是正确的,只不过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小。)

……

此时,教师又进一步突出了如何合理计算(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算法):

师:如果让你计算,你将选择哪一种方法?

1:我当然选择第4种方法,因为它最简便。

2:我一般情况下会选择第4种方法,但如果题目中数字允许,我也会选择化成小数或直接相除的方法。

师出示: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计算。

   ÷           ÷          ÷

(①只能用一般方法;②可以用直接相除法;③可以化小数计算)

“点睛”之二:多中讲“序”,系统整合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由于题目的条件、问题、结论或其它方面的开放性,也会出现算法多样化。这种算法的多样并无优劣之分,每一种算法只是题中解答的一个方面。这时,教师在学生呈现多样算法后,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系统整合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思考和解答问题。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时,教师创设情境:妈妈将10块糖分给哥哥和弟弟,她可能会怎么分?为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①哥哥5块,弟弟5块,因为这样分最公平。②哥哥4块,弟弟6块,因为哥哥大一些,要让着弟弟。③哥哥7块,弟弟3块,因为弟弟不怎么喜欢吃糖。④哥哥8块,弟弟2块……

很多教师可能到此就教学结束,教师可在此处作一“点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样多的方法,那么,在这些方法中,哥哥最少得几块?最多得几块?

生:最少1块,最多9块。

师:那么你能有条理地把上面的方法写下来吗?

教师出示空表,学生填写,得到:

10

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或者

10

哥哥

9

8

7

6

5

4

3

2

1

弟弟

1

2

3

4

5

6

7

8

9

把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种方法条理化的分析,既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又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全面,从个别思维发展为系统思维,养成用联系的、辨证的眼光观察、思考事物的习惯。

这种系统整理也可用一段话来概括。如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其中一道练习:9476000010亿,学生回答可以填56789。教师应适时归纳:尾数上所填的数字应大于、等于5

 

“点睛”之三:多中梳“理”,提炼策略

算法多样化中教师的作用不只在于使思考更全面,方法更优化,教师还要注重揭示“方法背后的方法”,提炼出知识内容本身的策略思想,提高学生的控制能力,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出示:说说你从下面的统计表里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水泗小学第四季度水、电费交纳情况统计表

20042

类别

金额(元)

月份

 

水电费合计

 

水费

 

电费

十月

885

325

560

十一月

900

280

620

十二月

1067

215

852

学生答案很多:①了解到每个月的水费、电费、水电费总额。②每个月水费逐渐减少。③每个月水费比电费少了。④可能天气冷了,喝水的人少,水费就少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答案都有。是否可以认为,把上述答案全部引出,教学就已经达到目标了?

这里,教师不妨进一步引导学生作些分析、反思:

师:可以直接从这张统计表里得出的信息是什么?

1:每个月的水费、电费和水电费总额。

师:怎么得来的?

1:每一格里都显示相应的数字。(师板书:逐个观察)

师:还有什么发现?

2:每个月水费在逐渐减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是将三个月的水费进行比较的。

师:这是纵向比较。纵向比较还可以搜集到什么信息?

3:每个月的电费在逐月增加。

4:每个月统计一次(看左边月份一栏)

师:很显然,发现每个月的水费比电费少是怎样比较的?

生:横向比较。(师板书:比较观察。)

师:哪位同学看出天气冷了,喝水的人少了的?(生站起)你是怎样看出的?

生:因为统计表上显示水费少了,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

师:还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师板书:分析反思)

  当教师给学生揭示“逐个观察――比较观察――分析反思“的观察步骤,学生再观察、分析其它的统计表,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总之,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多样算法,算法多样化不仅“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更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优化算法、整理算法、提炼算法中的策略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完善”方法,这也正是需要教师浓墨重彩的点晴之笔。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