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这些话语多少人把它当作真理,当作理论依据。我看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未不都有这样的需要。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尽管老师多方启发,学生仍然闭口不语,只有少数学生发言,如蜻蜓点水。老师无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只好独占讲台,滔滔不绝,娓娓道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这种教学现象,又被专家称为“填鸭式”的教学,又成众矢之的,必须改革。
学生这种课堂现象,称为课堂麻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堂信息接收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做的不做或少做。最后导致学习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不会灵活应用,更缺少创新。这种课堂麻木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课堂现象,不是单存在于数学学科,而是存在于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怎样解决课堂麻木现象或警惕课堂麻木现象?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多数教师都责怪学生,责任推给学生,因为现象在学生中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几天能形成,是长期磨练损害的结果。我认为各学科老师都应该反思自己。我们不应该责怪学生,学生是无故的,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克服学生课堂麻木。下面谈谈一些初浅的做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有这样一段讲述:“我是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解,在讲座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思考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与本节课学习有关。可以提出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知道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解决;可以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系的基础问题,也可以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后续问题;通过学习后还可以提出自己疑难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可见创设好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需要,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也是克服学生课堂麻木,提供促思、促说、促做的课堂活动平台。
二、展示合作活动的过程
这些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同学周围,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水平,他们觉得自己能解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或组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问题超市”中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这时课堂在真正体现了生态课堂,学生心情舒畅,解决自己喜欢的问题,课堂上没有权威压抑,没有同学耻笑,只有课堂热闹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进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抑环境中与人在舒畅的环境中工作,其迸发出来的热情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当学生思考、合作一定时间后,多数学生胸有成竹。这时教师让学生来汇报解决问题,课堂就不会麻木,相对说,发言人数多,思维也活跃起来,能把自己解决的过程展示给大家,也非常乐意。学生之间自动参与互相探讨的问题也多了,争论也有深度和广度,所学的知识也越来越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对有效信息接受强了,反馈顺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调控的指挥者,课堂麻木也得到有效克服。
三、运用反思,灵活创新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质疑交流,互动、互惠,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让学生又回到开始时所提的问题,照镜子检查哪些问题已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做数学,去灵活运用,去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
课堂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素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