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了考试求高分,猛K教科书,却不愿花一些时间去阅读一本好书,哪怕欣赏一篇短文,除非老师补充说:“这个会考。”长久下来,我们的阅读领域变得极为窄化,所能接受的只有漫画或言情小说之流,这种现象不仅可惜也是十分可悲。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我敢断言,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那些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学校,是教师。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
因此,应该像朱永新教授呼吁的那样: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在我们的班级形成一个“书香小社会”。
几年前,在我带了六年的班级中,我从读书抓起,推动民族的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于是学生们在生命长河的源头,蓄起一条川流不息的“都江堰”。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 ,升华他们的人生。
因此,我要呼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不要没完没了地“讲”教材。试想,当你只是领着学生欣赏花瓣的时候,学生便失去了花儿的美丽。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给他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科学的窗口,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读书的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人造景点固然美丽,然而,比起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历史名胜,就显得单薄了许多,这就是文化素养的魅力所在;
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才是真正的学习,图书馆才是我们的“精神王国”,阅览室才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
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真正的生活!
唯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