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把什么奉还给你,我的学生

把什么奉还给你,我的学生


叶澜教授有句名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里“还”字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呼唤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有追求,主动发展的主体;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体,自己是自己实践的主体,自己是自己事业的主体。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他才能迸发出他全部的生命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还”字上用足力气。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要把什么奉还给学生呢?

1、要把真爱还给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人民教育家陶行之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真爱孕育自信,真爱孕育民主,真爱孕育智慧,真爱孕育艺术,真爱孕育创造,真爱孕育个性,真爱孕育人格。作为教师要切实提高师德素养,用实际行动唱响“爱的奉献”。

2、把课堂民主还给学生。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难看出,有些封建专制思想或行为依然存在。众所周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是民主。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民主作风,实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3、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探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由以教师讲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时间要由1/3逐步过渡到2/3。要恢复自习课的法定地位,杜绝自习课分科授课的现象。要严格执行中小学在校学习时间的规定,杜绝加班加点的现象,让学生能够独立支配更为充裕的课余时间。

4、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要加大小组学习模式的研究,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要注意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各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优势,沟通传统学习方法与网络学习的联系。

5、把问题设计的权利还给学生。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由主要是教师设计逐步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主要由学生设计。要逐步实现由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的过渡。

6、把个性和创造还给学生。在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中忽视个性教育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言堂”, “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个性得不到张扬。“个性重于知识”,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行为,要尊重成才的规律促成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必须树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不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便无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淡化基础知识教学,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应该得到坚决的纠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科学设计创新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7、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凸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对自身学习行为及水平作自我评价,又可以对学生群体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可以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同时,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