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业网

优化提问技巧 孕育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提示矛盾、引发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等作用。课堂提问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努力做到“善问”、“巧问”,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指向

提问是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有效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问题1: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问题2:路程一定,行走时间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问题31/5和1/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问题4:1/5和1/13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上述的问题范围逐渐缩小,问题24的提问方式还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答案的可能。一般来说,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安排的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后我适时提出问题: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比较并观看课件演示很快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结论的得出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打好了基础。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激活自身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要善于开放

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型问题。比如:“什么是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从表面上看,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实际上通过问题牵引、甚至控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既定的轨道。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思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性的问题,要能够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思维操作,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六年级教材学习了“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学生已经知道了,但“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有无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等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会明白: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没有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必须要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一个前提条件才成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提问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提问2: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提问3: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几个问题都 包含了 老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而且都是开放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答案。上面的范例可以改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该怎么办呢?”“已知直径或半径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则无疑能排除提问中学生不愿意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中。

三、课堂提问要富于逻辑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他们完整的思考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提问,需要老师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很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多采取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一个回答后接着迫问几个问题,它常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试比较下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提问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提问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提问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提问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上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即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要追求超越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能带来较好的成绩,因此教师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凡是回忆具体的,前面学过的事实、定义、公式、性质等提问都属于较低的水平,而高级思维水平的提问往往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或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情境下所遇到的困惑。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人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设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课堂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美国布鲁纳也强调:“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赞 ()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请您记住本站域名:www.shuxueweb.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